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
推动强作风强能力强服务强实效 细化“最初一公里”意图  落到“最后一公里”举措 加快把上海教育现代化提高到新水平
第2版:要闻 2025-02-15

细化“最初一公里”意图 落到“最后一公里”举措

上海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计划8.0版发布

昨天,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上海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基本情况和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相关建设举措,发布《上海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计划(8.0版)》(以下简称8.0版计划)。

记者获悉,过去一年,上海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2024年,一审商事案件平均审理期限下降至48天,破产案件平均办理时间缩短121天,司法委托鉴定平均用时在2023年下降20.7%的基础上再下降9%。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介绍,8.0版计划将企业的实际感受作为评判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的核心标准,总体聚焦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把握营商环境的底层逻辑与回应经营主体关切的突出问题,从6个方面提出15类举措,细化分解为50项具体任务,将顶层设计“最初一公里”的意图,细化到市场所需、企业所想、群众所盼的“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举措。

比如,在提升审判执行质效方面,聚焦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在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建立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涉外商事纠纷协议管辖示范条款机制。同时,依法规制滥用举报权利的职业索赔行为,依法严格审查涉企行政检查案件。

上海国际商事法庭于去年12月30日揭牌成立,自今年1月1日起依法集中受理涉外商事及仲裁司法审查、涉外商事调解协议确认等案件。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庭长何云在发布会上透露,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已陆续受理案件241件,案件类型包括涉外商事纠纷、仲裁司法审查等,涉及的当事人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案件办理普遍难度较大,国际性程度也较高。”何云介绍,法庭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谋划推出提升涉外法治化营商环境系列举措,包括加快完善专业化审判机制,加快夯实国际化审判能力,加快提升审判数字化水平等。

同时,打造具有规则引领意义的精品案例,用实践案例阐释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的理念、主张和成功实践,是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重要职责使命。因此,法庭将不断健全涉外精品案例“选、育、编、宣”全流程工作机制,推进国际商事审判“上海规则”产出。 本报记者 陈佳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