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
近日,两条与“银发族”有关的新闻,引起关注。
一条是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铁集团等9单位印发《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的通知。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要构建覆盖全国、线路多样、主题丰富、服务全面的银发旅游列车产品体系。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根据老年游客群体的实际需求,对灯光、扶手、座椅、厕所等进行针对性的升级改造。
可以看出,为老年游客“量身定制”,是银发旅游列车的服务重点。奔向“诗与远方”的“银发族”,有望享受到更舒适的设施,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另一条是上海14部门印发《上海市“乐龄乐读、乐学乐为”老年阅读行动方案》。方案提出组织老年阅读主题活动、培育老年阅读团队和老年阅读志愿服务品牌等要求与措施,还提到广泛开展为老人撰写“人生回忆录”等志愿服务活动。
给老人撰写回忆录,是近年来比较火热的一个话题,既有年轻人代写,也有指导老人亲自写回忆录的课堂。记录自己的人生,不仅是回溯过往、留存回忆,也是重新确认人生价值,反映出老年人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两条新闻,都与“银发族”的多样化需求脱不开关系。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当下,更清晰地看见、更精准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推进养老服务、发展银发经济才会有更高水平、更优质量,让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而且老有所乐。
“银发族”的需求,有基础性的“刚需”和共性,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健康状况、经济能力、生活观念、行为偏好等因素,又会形成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对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人,需要加大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等服务的供给;中低龄老人在健康促进、文娱旅游、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也需要有的放矢地予以呼应。有的老年人在消费行为上呈现“年轻化”特征,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有的老年人习惯于原有的生活方式,像这样不同的观念和选择,都需要关注和回应。
“银发族”的多样化需求,对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也使银发经济拥有无限潜力。避免供需错位、增强供需适配,是有效激发银发经济活力的必由之路。当下,一些养老科技产品重技术、轻需求,导致落地应用难,有的产品过度“智能”、使用复杂,反而使老年人体验不佳。究其原因,恐怕是没有真正调研过老年群体实际需求,产品就难免“不接地气”。
弥补供给缺口、解决供需失衡,是挖掘老年群体消费潜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在老年文旅领域,就呈现出需求旺盛、供给端却不够“给力”的状况,一些旅行社为规避风险,对高龄老人设置“一刀切”式的年龄门槛,使一些身体不错的老人感到无奈。要突破类似难点,既需要企业设置更合理的规则,为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也需要法律法规、保险制度等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为银发经济保驾护航。
为老年人设计产品、提供服务,也不能缺少“家庭视角”。对老年人来说,家庭不仅在需要时提供健康照料,也是情感慰藉的来源,很多时候,子女、孙辈等还是老年人获取新信息、接触新事物的窗口。比如子女会为父母选购智能产品、预约陪诊服务,还会帮父母抢购演唱会门票。银发旅游列车也是面向所有年龄层游客,欢迎家属陪同。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家庭为媒介,有可能找到银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不能再以笼统的眼光看待老年人的需要,而要满足“银发族”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打造更有品质、更有价值的银发生活,让每个人都能从容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