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参观李白烈士纪念馆,到在演出间隙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上入党,乃至于2021年7月1日抵达天安门广场,现场聆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舞剧和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演王佳俊,自从2018年起,分三步进入“李白”这个角色之后,就逐渐与之“合二为一”。
昨天下午,在以“穿越历史的红色电波 传承静安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理论静距离·文化大家谈”夜光杯市民读书会首场活动上,王佳俊从自己的历练出发,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中“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并且透露“李白的最后一个化名是‘李静安’”。
第一步
熟悉人物动作
接到要扮演李白的任务后,王佳俊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到现场去!这个“现场”就是如今的李白烈士故居。首先惊着王佳俊的,就是他得知原来这个点位,距离当时的“警备司令部”直线距离也就一两百米,好比在“敌人眼皮底下”发报——他们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接着,他发现了两张“真假结婚照”。先拍的“假结婚照”,是李白与裘慧英为情报工作假扮夫妻的“道具”。后拍的“真结婚照”是他俩相濡以沫之后爱的证明。作为舞蹈演员,要进入一个角色就是要模仿对方的动作。“我发现,真结婚时,他们彼此是微微靠向对方的。”王佳俊说。
有关“动作”,他还发现了两个点。李白烈士纪念馆馆长吴德胜曾透露一个细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有一次去拜访裘慧英,待他进屋后,裘慧英本能地站起来拿出扫帚,在门口一边扫地一边张望了一下,这才关上门。与她熟识几十年的吴德胜惊讶地说:“是我呀……”王佳俊分析:“她从事情报工作的状态,已经形成肌肉记忆了。”到了李白发报的阁楼,王佳俊又发现,踩上楼梯时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他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发报,所以走路必须蹑手蹑脚。”于是,他把这种蹑手蹑脚的状态也融入了舞剧和舞剧电影:“虽然这个动作不那么重要,但是我也想尽量还原真实状况。”
第二步
进入人物生活
王佳俊在李白的照片和雕像上都发现其标志性的形象符号——眼镜。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地下工作者而言,“看手表”这个动作明显增添了紧张感。所以,舞台和银幕上的李白,就多了两个不能离身的道具:眼镜和手表。这对舞蹈演员而言,真是“自找麻烦”——因为一旦舞动起来,眼镜、手表不飞脱、不卡到手腕倒是不正常的。于是,并不近视的王佳俊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长期戴眼镜、戴手表:“这样,时间一长就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挂碍,仿佛就是身体的一部分,也不会意识到多了一点东西。”
之所以愿意“自找麻烦”,是因为他“进入”了李白与裘慧英的生活。在拍摄舞剧电影版时,他认为:“最动人的动作,其实是在李白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最后一次发报前,用手触摸了一下妻子的腹部。我觉得我先前跳了那么多高难度的大动作,就是为了这一下轻轻的触摸。”这个触摸,意味着希望——既是自己孩子的,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但是,做完这个动作,就要生死相隔了。”王佳俊认为,“裘慧英一直活到1992年,在1949年后的40多年里,她肯定时常感慨,此前她与李白携手奋斗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可是丈夫不在了……”他还了解到,裘慧英还有一个“肌肉记忆”般的动作,是织毛衣,并且是不断地盲织……因而,朱洁静在塑造“兰芬”(裘慧英的别名)之际,融入了这个织毛衣的动作。王佳俊还提及,李白牺牲前留给裘慧英的最后一封信,落款是:“李静安”。
第三步
融入自身信仰
在舞台上不断踏着李白的足迹前行甚至飞跃,自2018年起至今的7年里,王佳俊就好像生活在“李白”的“身体”里。“李白不是我们惯常认为的英雄——如果我把他演得昂首挺胸,走在路上一定引人瞩目了。”所以,渐渐地,王佳俊意识到,“我们能有幸福的生活,安全感十足,是因为有一大批无名英雄以李白精神支撑着社会运转,他们包括医护、消防、公安等等——你看不到他们的脸,但是他们却保卫着我们。”
“跳舞,只是我在动作上、物理上模仿李白,我如何在精神上走过他走过的路呢?我就想到了——入党!”2019年,在一次演出后,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21年5月28日14时,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巡演至深圳间隙,他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的舞台上,在天幕上悬挂的党旗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1个多月后,他作为建党百年的100位新党员之一,在北京天安门现场聆听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当晚,他在天桥艺术中心登台继续扮演李白:“想着当天上午天安门的情形,我在剧中一边跳一边感动到不停流泪……我没想到,现实与理想真的融合了!”
王佳俊始终谦逊:“有人说我跳得好,但我还是觉得我运气好,能遇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很多人一辈子也没遇上……这个角色,还让我变得更成熟,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句出自《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的话让王佳俊感慨万千,“《永不消逝的电波》让我觉得,除了跳舞,我可以做更多……”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