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近日,继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Seek在全球“出圈”,一份由德意志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研究报告又在国内外刷屏。其中预言“2025年将成为全球重新认识中国竞争力的关键一年”引发热议。
事实上,这场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创新资源争夺战早已在中国市场悄然展开。从丰田首次在华独资建厂研发电动汽车,到大众与小鹏联手打造超快充电网络;从苹果豪掷10亿元在上海建应用研究实验室,到空客在天津扩建飞机总装线……跨国公司“用脚投票”的背后,不仅是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战略布局。
过去,外资涌入中国多因劳动力成本低廉。如今,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和“创新人才生态”已成为更核心的吸引力。德意志银行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形成从基础制造到高端技术的完整链条,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70%,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占比从2020年的1.5%跃升至2024年的4.1%,且这一趋势正向半导体、AI等领域延伸。
以汽车产业为例,丰田选择在上海金山区独资建厂,正是看中长三角地区“3小时产业圈”的供应链效率——从电池材料到智能驾驶系统,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能在区域内完成采购。雷诺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甚至直言“中国工程师的研发速度比欧洲快30%”。这种效率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让跨国企业能够将中国市场的创新成果快速反哺全球。
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也成为吸引外资的“强磁场”,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制度型开放的深化——上海市发布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允许科研数据依法跨境流动;北京立法保障外商投资权益;广东试点国际职业资格互认……这些举措都让外资企业感受到“与全球规则接轨”的确定性。
除此之外,中国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也正在从“量的红利”转向“质的机遇”。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占全球53%,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4.5万亿元——这些数据让外资看到,只有深度融入中国市场,才能分享更多先机。
比如,宝马沈阳工厂的新车型中,70%功能专为中国消费者定制;宜家设立零售发展中心,将中国市场的家居创新方案反向输出全球;阿斯利康在无锡投资4.75亿美元建小分子药厂,瞄准中国老龄化催生的医疗需求……这种“以中国定义全球”的模式,彻底颠覆了以往“西方研发、中国代工”的旧格局。正如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所言:“在中国研发,不仅能降低成本,更能直接触达最前沿的需求。”
尤其在地缘政治动荡、供应链重组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公司的“避险港湾”与“战略高地”。空客在天津布局全球10条A320总装线中的2条,既是为规避欧美贸易壁垒,也是为贴近亚太最大航空市场;苹果一边应对“产业链转移”传闻,一边却在上海静安寺开出亚洲最大旗舰店,并通过Vision Pro开发者实验室绑定中国供应链——这种“两手策略”恰恰印证了中国的不可替代性。在美国咨询公司科尔尼不久前发布的全球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中,中国的排名从去年的第七位跃升至第三位。
跨国公司对华创新投入的加码,本质上是一场技术主导权的争夺。他们看重的绝不仅是当下的市场份额,更是未来30年“中国定义世界”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