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山庄春色(中国画局部) 益身手指舞 彝族坨坨肉 雨水·甘之如荠 断舍离 古城边的河
第14版:夜光杯 2025-02-21

雨水·甘之如荠

王萌萌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的开始。早春的雨总叫人欢喜,民谚说一场春雨一场暖,绵柔雨丝如天地间数不尽的丝弦共振,和缓而又确凿地宣告春阳浩荡、蓬勃向上是当下万物共生的主题。

江南春来早,垂柳已爆出星星点点的小芽。杏树新发的枝头挂上殷红花蕾,娇蕊初绽,先是胭脂色、继而又在春风春雨中舒展盛放成粉红或雪白,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云:“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说到春雨和杏花,就难免想到陆放翁《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每逢此季,客居多年的我也会触景生情,但最引发感怀的却是另一样更接地气的植物。在家乡胶东半岛,当得起“春日第一鲜”的野菜是荠菜。雨水节气一过,山坡上、野地里就渐次冒出鲜绿,小时候,每到此季就会听见奶奶说:“正月荠菜赛金丹。”她上山晨练时顺手带些回来,午餐便多了一道清口的凉拌时鲜小菜。有时奶奶会带我上山,教我辨认荠菜是贴着地皮长,叶片呈羽状分裂,边缘像锯齿,扒开看背面,有细细绒毛,根是白色的。之所以叫“挑荠菜”,不是“挖荠菜”,是因为早春荠菜鲜嫩,要从临近根部处轻轻松动泥土将整棵荠菜挑出来,若手法不对或使蛮力弄坏根叶,虽不影响味道,但视觉感受上总是差点意思,如今这被叫作“情绪价值”。

满载而归,奶奶将荠菜洗净、焯水、切碎,和上猪肉馅包包子。此前一个正月吃腻了白菜、韭菜馅的饺子,正好拿荠菜来换口味。相较于白菜的淡、韭菜的辛,荠菜独有一种野性的芬芳。刚出锅的荠菜鲜肉大包子,趁热咬一口,盎然春意便于唇齿间充盈激荡,难怪荠菜在民间有“报春菜”之称。

长大后先在苏州求学、又来沪上工作,发觉江南人最爱吃的菜肉大馄饨必用荠菜和青菜搭配做馅,比例格外讲究,青菜多了太水,荠菜多了太干,须青菜和荠菜各一半才能干湿合宜,再配香菇、鲜肉以猪油调和,如此便能将荠菜的清新、青菜的鲜脆、香菇的丰腴和鲜肉的醇厚混合成最地道的江南家常味,上海人家过年过节都吃它。老弄堂石库门里,谁家包了这菜肉大馄饨,便要送几碗给周围邻居尝尝,于是这一口荠菜香又成了老上海最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念想。

看似到处都能生长、貌不惊人的荠菜自古便是春菜佳品,古人将荠菜视为“甘”的代表,荼菜作为“苦”的代表,《诗经》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由此“甘之如荠”成为成语,似乎比现在常用的“甘之如饴”更古雅些。范仲淹早年贫寒时常以荠菜佐餐,他曾作《荠赋》:“陶家翁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宫商角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荠菜主治“利肝和中,明目益胃。”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春属木,主生发之气,对应人体肝脏,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而木旺则伤土,土元素对应脾胃,人体全靠脾胃运化五谷,生化气血。五脏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故而春季养生重在疏肝气、养脾胃,由此看来,荠菜可谓顺应天时的食补优选。

再几场春雨后,荠菜日渐肥壮,不久后便会开出白色小花、结出心形果实,那时便已粗老不堪再吃。但也不必遗憾,因为彼时春盛,马兰头、枸杞头、春笋、香椿等春菜竞相上市,献上令人齿颊盈甘、身心俱醉的春味大宴。

每当我徜徉在杏花烟雨的江南陌上,回想起少时与奶奶一起挑起的带着泥土和露珠的鲜嫩荠菜,心头总会久久氤氲着不可言说的深情。传承自祖先的时令食谱,从来不只是习俗,而是对生命的珍重和对生活的热爱,更是流淌在我们中国人血脉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平和与温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