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格
彝族年是必要吃坨坨肉的,大块大块的猪肉蘸着辣椒面吃,很香!
我第一次吃是在大学时候,中央民族学院的彝族同学们庆祝彝族年,我和班长王旭东去参加。他是四川凉山的彝族人,说话大嗓门。那晚有篝火晚会,大家又唱又跳。班长问我坨坨肉好不好吃,我说好吃,我吃了好几坨。我问班长,为什么坨坨肉一大块一大块的,他说表示彝族好客。
这个晚上,我听到了一首优美的歌,名字叫《火把节的夜晚》:在那火把节的晚上,阿哥对我把话讲/轻轻地吹动着口弦哟,眼里闪耀着火热的光/阿哥哎,你莫慌呀你莫忙,等我大学毕业后,再回家呀做新娘呀做新娘。
共三段,曲调一致,歌词层层展开,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听完,令人羡慕一对对新人。
彝族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及周边省份。彝族年,彝语称“库史”,是集祭祀祖先、游艺竞技、餐饮娱乐等民俗事项于一体的节日,通常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择吉日举行。
我第二次吃到坨坨肉是在上海植物园的彝族餐馆,当时是四川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想在上海打开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植物园很远,那时没有地铁,我换了几辆公交车才赶到。进入植物园又走了一段路才看到彝族特征的餐馆。那天来的人不少,大部分是上海的彝族同胞。开张仪式歌舞皆有,热闹极了。欢声笑语中,我最有兴趣的是坨坨肉。桌子慢慢地转着,终于转到我这里时,我毫不犹豫地夹起一大块坨坨肉,蘸一蘸辣椒面,一口一口地吃,好爽!
我其实不能吃辣,一吃辣就拉肚子。但坨坨肉不蘸辣椒面就等于没有享受到美食,所以,我硬着头皮也蘸辣椒面吃。我一共吃了三坨,量够大的。坨坨肉很快被吃完了,我内心里还想吃,但没有了,有点遗憾。
上海植物园离市区太远,彝族餐馆最终没有开下去,实在可惜。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想通过彝族餐馆展示彝族文化,身穿彝族服饰的女孩、男孩,既是服务员又是文化标识的展现,让人直观地看到彝族是怎样的。大型史诗《东方红》里《情深意长》就是彝族的歌,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的女主角杨丽坤就是彝族。
虽然彝族餐馆没有开下去,但上海的彝族同胞每年还是会过彝族年。今年的彝族年,我再次吃到的坨坨肉,这是阿萨自己做的,辣椒面和调料直接裹在肉上,挺入味。我们在浦东一家饭店聚餐,三十几人的大圆桌,大家吃着常规的点菜,再享受阿萨带来的坨坨肉,就算过彝族年了。我这次又吃了三坨,真好吃!来的同胞中,有绿地集团的、有商飞公司的、有合资企业的、有做律师的、有做外贸的等等,学历都不低,真正成了新上海人。最牛的是坐我边上的那位,从凉山考到清华的高材生,后来到国外发展,1999年回国,定居上海。他们已经成为精英阶层,我由衷感到自豪!
阿萨的女儿那天穿着一套彝族服装,最耀眼。我很惊讶卡拉OK里竟然有彝文的歌曲,他们唱《过年歌》《不要怕》《凉山谣》《山歌出在淤泥河》,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不管走得再远,不管飞得再高,都不会忘记彝族的文字和语言。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它能包容彝族甚至其他民族在这里生活、创业,所以,上海永远有着活力、激情,它的多元文化融进了各民族的精华!
坨坨肉,滋养了彝族,成了一道浓缩着故乡情结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