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起伏不定的春季正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许多人在感冒后发现自己耳朵发闷、听力下降,这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在作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能“中招”。那么,分泌性中耳炎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呢?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属于非化脓性炎症。最显著的特征是中耳腔内积聚了异常液体,这些液体可能是稀薄的浆液、黏稠的黏液,或是两者的混合物。由于液体的积聚,患者往往会感到耳朵发闷,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这种情况在儿童中尤为常见,成人也可能发生。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通道,负责调节中耳气压和引流中耳分泌物。当感冒、鼻炎、鼻窦炎等疾病导致咽鼓管肿胀、堵塞时,中耳腔会形成负压,进而产生积液。此外,病毒或细菌感染也可能引起中耳黏膜水肿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渗出。部分患者还可能因免疫反应异常,导致中耳黏膜分泌亢进。
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包括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耳鸣和轻微耳痛。耳闷胀感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耳朵像被堵住了一样。听力下降多为轻度传导性聋,患者听声音时会感到模糊,仿佛隔了一层东西。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低调性耳鸣,如嗡嗡声或流水声。耳痛一般不明显,少数患者可能会有轻微不适。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则是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和预防复发。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黏液促排剂稀释分泌物以及鼻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对于反复发作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等。
预防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鼻炎、鼻窦炎等。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涕、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及避免耳道进水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此外,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有助于减少发病风险。
石小玲(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