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当甲亢遇上甲状腺癌  热消融技术“一针双治” 感冒后耳朵发闷? 警惕分泌性中耳炎作祟 关注双相情感障碍:在情绪的两极间寻找平衡之路 认清超加工食品搬走减重“绊脚石”
第14版:康健园 2025-03-31

关注双相情感障碍:在情绪的两极间寻找平衡之路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这一天恰逢艺术家梵高的诞辰。对普通人而言,双相情感障碍既遥远又陌生,很少被真正理解。这种疾病是怎样干扰一个人的生活的?患者又该如何与疾病共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彭代辉教授针对上述疑问进行了解答,揭开这一“过山车式”精神疾病的面纱。

识别情绪“过山车”

双相情感障碍是不容忽视的重性精神障碍,表现为交替的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以及抑郁发作,患者躁狂/轻躁狂发作是确诊的要件,其间可伴有注意力分散、行为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对睡眠的需求减少及言语增多且速度增快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幻听、被害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特点。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恰恰反映了精神疾病诊断的特殊性——没有血液指标或影像学的特异性证据,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变化结合精神疾病专科评估等方法得到诊断结果。

探究病因迷雾重重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遗传赋予易患病倾向,环境压力扣动“扳机”,个人的独特心理特性等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若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则患病风险陡增,但这种遗传并非某些独立的“坏基因”作祟。患者子女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比常人高数倍,因此,备孕需要精密筹划。此外,童年创伤或许是隐形推手,破碎的家庭关系、高压的升学竞争等,都在悄然改变大脑的应激系统。当这些因素叠加在特定个性基础上,比如情感丰富的艺术型人格,疾病的种子便开始萌发。学校和家长应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学业压力与情绪问题,减少童年创伤;保持规律作息与健康饮食,避免酒精和药物滥用;出现持续情绪异常、睡眠紊乱等早期症状时,应尽早就医筛查。

推进疾病全程管理

虽然该病无法治愈,但可通过全病程的药物治疗,有效减轻疾病的发作次数及发作严重程度。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历经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治疗后期可酌情减药,但患者停药会有复发风险,因此,指南建议在经历急性期的6—8周的控制后,进入后续的巩固期和维持期。临床实践中根据个体化调整药量,多数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控制脑功能紊乱。

双相情感障碍被归结为大脑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的紊乱等多种生物机制。治疗双相情感障碍需要平衡躁狂/轻躁狂与抑郁症状的控制。核心药物如锂盐、丙戊酸盐等心境稳定剂可双向调节情绪,同时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例如喹硫平片、鲁拉西酮等可以缓解此类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伴发的失眠、焦虑问题。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也推荐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作为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但目前仍需更多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治疗中需监测情绪波动及血药浓度,抑郁缓解后优先保留心境稳定剂。药物之外,物理治疗的经典方式“改良电休克治疗”,可能通过电流“重启”大脑网络,挽救有自杀倾向等具有高危险性的患者。物理治疗领域也正在发生革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脑深部电刺激(DBS)临床试验,将芯片植入特定脑区,几位难治性的受试者在术后随访中病情保持稳定。这些突破性治疗的研究背后,还需要医学对大脑日益深入的探索。

今日的医学已不再局限于控制症状,脑机接口技术尝试解读情绪密码,AI辅助早期诊断也成为研究热点领域。每一项进步都在改良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帮助患者恢复失调的脑功能。 魏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