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
心境悠然天地宽(中国画) 写生小记 沙地青菜情 消失的柴行 茂名南路的米店 江南,那片盛开的桃花 永乐宫搬迁的奇迹
第12版:夜光杯 2025-04-07

写生小记

江蕴琪

说是写生,其实是写“死”,因为这次画的不是户外水灵灵的植物,而是凝固在玻璃柜里的植物标本。

风干的枝用4B的铅笔重重地描,绿色的汁液曾经在里面流动。浸泡过药水的叶片用2B的铅笔轻扫打个底就好,因为它原本的颜色已经褪去。别忘了用HB的铅笔把缝在支脉上的毛线细细勾勒出来,它们支撑着植株生前的形态。画完之后总觉得不好,看不出它和长在泥土里的同类的区别。于是用橡皮蹭掉一点铅灰,模仿叶片的破损,垫叶片的底板上泛黄的斑驳也要涂出来,挂在枝上的小吊牌也画出来,贴在左下角的标签页也复刻了,模仿标本采集人的签名耗了我不少心力。最后,盖在标本上的印章也没落下——复旦大学生物系第10237号标本。

第10237号,在成为10237号之前不起眼地生长在世界某个角落,阳光来了就伸展叶片,雨水来了就拼命吮吸,春风来了就随风摇摆,冬天降临就安静躺下。后来它被科学家采集,处理,平铺在纸面上,挂上吊牌,贴上标签,盖上印章。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生命了,但成了一种生命的代名词,代言了它千千万万形态相仿又各异的同伴。

植物标本这种东西,把严谨量化的理性成分,注入抽象的生命物质中,使其作为科学工具的同时,又带有艺术品的色彩。有意思的是制作它的人并不是出于艺术的目的,只是单纯作保存、鉴定、考证研究之用,而这种留住生命物化形态的过程本身又充满了诗意,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见于平凡,见于过程,这或许就是艺术的真谛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