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泰科技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创新研发平台已在生物医药取得显著效果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年轻人,该怎样在一家年轻的企业里发光?
他们有的说,“不管是部门内还是跨部门的伙伴们,都可以分享想法、交流经验,相互启发,共同探索新的可能性”;有的说,“既有颠覆传统的创新勇气,又怀敬畏科学的审慎之心”,也有人说,“创新在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颖解决方案或设计流程,并通过实践完成猜想闭环”。
这两天,记者来到自带年轻基因的张江,走进晶泰科技,和几位青年“创新者”聊了聊。AI,是“年轻的事业”,在这家以AI和机器人驱动创新的科技公司里,青年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探索、敢闯敢试。他们的故事,很精彩。
“探险旅程”带来成就感
2022年7月,史英欣加入了晶泰科技。
在工作中,她主要负责运用CA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人工智能药物设计与发现(AIDD)的前沿工具与方法,进行计算建模、药物设计与结构优化。
“AIDD领域充满未知与探索性,每个项目如同一场充满挑战的探险旅程,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惊喜,身处其中总是会收获意想不到的风景与感悟。”史英欣如是说。
在药物设计环节,史英欣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运用各种计算方法和AI模型去设计和评估全新的药物分子结构;在药物设计中,她也经常受同事或同行们的“奇思妙想”启发,在跨学科协作中与同行碰撞灵感、拓展思维边界。
“想一想,通过计算设计的分子被实验所验证,展现出良好的活性和安全性,甚至有机会最终进入临床来治疗患者时,此时的分子不再只是结构式,数据也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她兴奋地比划着。能够通过实际的项目来帮助患者们改善生活质量或延长生命,这样的工作带给她成就感。
晶泰科技人力资源与行政副总裁李丹慧告诉记者,晶泰凝聚复合型π团队,为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搭建多维成长、晋升平台。针对年轻人才,会在内部定向匹配导师资源,开放重点项目的牵头资格,破除论资排辈限制。
团队协作更利于创新
加入晶泰科技之前,马男的工作主要是做实验和分析数据;加入晶泰后,他开始接触更多涉及与AI、化学、自动化相关的交叉领域工作。
“特别是借助晶泰科技自研的AI机器人创新型研发平台,我和小伙伴们能够快速筛选反应最优条件,简化检测流程。”马男说,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后,他能投入到更多需要创新、创意的工作中。甚至,他还会参与到内部“人机大战”比赛,丰富AI对多个类型反应的预测能力,收获颇丰。
从只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到拓宽自身边界,马男在团队领导的支持下得到锻炼,学会了更多技能及知识。能为团队伙伴日常工作提供支持与保障,也让这份工作多了一份意义。在马男眼中,晶泰科技的工作严谨而不失活力,高效却不乏温情,其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解题式”工作模式:自主开展合成路线调研,并与领导、同事充分沟通,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顺利交付目标分子。
“创新需要一个包容、充满鼓励的外部环境。”他说,“创新的过程必定面临重重困难,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在团队协作中及时给予伙伴鼓励和建议,更有利于创新的发生。”
“容错”释放无限可能性
李红梅,同事们都喜欢叫她“莓莓”,主要负责大分子药物设计相关工作。
从刚加入晶泰科技时执行具体计算任务的角色,到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管理和设计项目的负责人,莓莓学会了更自信、积极地面对挑战,更加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环境。
莓莓热衷于挑战前人未涉足的领域,在这些项目中可以大胆尝试,当某种创新思路取得突破性成果时,是最具有成就感的一刻。
莓莓和她的团队伙伴,希望解决抗体、蛋白、多肽等大分子药物发现过程中对于结构与功能的协同设计方面的难题。通过AIDD方法与传统药物设计经验知识的深度融合,缩短研发周期,设计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大分子药物。
对于药物研发,创新的驱动力可能源于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也可能源于市场。但对于莓莓个人来说,创新的驱动力来源于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不放弃,源于主导项目成功后的成就感,和尝试失败后的不放弃。“创新在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颖解决方案或设计流程,并通过实践完成猜想闭环。”莓莓说,“创新意味着我们需要容忍失败的风险,有时汲取失败的经验比成功更重要。”
年轻的事业尤需容错的雅量。李丹慧接话道,晶泰已建立起“失败案例知识库”,将试错经验转化为组织智慧,“我们相信,只有为创新者筑牢‘安全网’,才能释放年轻一代的无限可能”。
记者了解到,晶泰科技针对研发创新构建了系统性容错机制:立项时即明确创新风险分级,对探索性项目实行“过程价值评估法”;对非主观过失导致的阶段性失败,不影响个人晋升及绩效评定,真正让青年放下包袱、全力突破。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