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阻止“太空致命之吻” “火力利刃”淬炼全域战力
第15版:军界瞭望 2025-06-30

阻止“太空致命之吻”

近地轨道碎片最集中

智能火箭套件

在轨捕获火箭残骸

上个月,一颗495公斤重的报废卫星在轨道上高速穿梭,地球上的百座雷达站对其严密监视,在轨运行的多国卫星也不得不紧急变轨避让。这凸显出大量游荡的航天器残骸给人类带来大麻烦。

问题程度

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是太空飞行的新时代,大型卫星星座快速发展,所需技术也越来越可靠和小型化。近年来,发射到近地轨道的商业卫星大增,其中绝大多数用于提供宽带通信服务。欧洲航天局在其《太空环境报告》中指出:“星座也在改变卫星进入太空的方式。当前,我们看到大量火箭发射,将多颗卫星送入同一轨道。这降低了每颗卫星的发射成本,但往往会使轨道上的碎片对卫星的监测更加困难。”小型卫星越来越容易发射,但从近地轨道上移除它们却很不容易。

目前,美国太空监视网络(SSN)定期跟踪超过3万块太空碎片,它们大多是运载火箭分离物或失效卫星的残骸,随着时间推移,它们继续分解成更小的碎片,在轨道上横冲直撞。意大利D轨道公司的副总裁焦万尼指出,高度在700至800公里的轨道区域问题最严重,这些轨道遍布地球观测、互联网和通信卫星,这些卫星寿命终结后沦为有害的太空垃圾。“碎片问题之所以在这里如此严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高度的大气阻力仅为150公里轨道的百万分之一,导致碎片滞留时间可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会像在150公里高度那样迅速再入大气层烧毁。二是在此运行的卫星普遍采用极地或近极轨道(倾角约85度至100度),当它们在磁极附近轨道交会时,相对速度可达每秒14公里,是低倾角轨道碰撞速度的三倍以上,形同高超音速子弹,能像撕纸一样撕裂面板,这种物理特性使得该区域成为已知轨道碰撞风险最高的空域,2009年美国‘铱星33’与俄罗斯‘宇宙-2251’卫星的毁灭性碰撞(产生2000多块可追踪碎片)正是发生在这个高度区间。”

瑞士清洁科技公司CEO皮盖指出:“本质上,我们所处的情况可与高速公路网相提并论,随着新车激增,而道路却很少翻新或修复。”他警告,随着这类太空垃圾数量每四年翻一番,碰撞风险也会增加。

谁该担责

太空碎片问题是“公地悲剧”,即公共资源(如天空或海洋)开发利用时属于每个人,但保护时却无人负责。欧空局总监史密斯说,理想情况下,制造碎片的人应该负责,但由于情况复杂,无法简单归咎于某一方。

不过,史密斯看好民营公司将率先达成“行为规范”,因为良好的太空秩序是保证运营和盈利的必要条件,“如今,在地球静止轨道方面,运营商已有兴趣保持轨道清洁,避免碎片增加”。他建议,一个可能的短期解决方案是政府补贴民营公司,从事可持续地减少太空垃圾的工作。“政府可出台激励措施,让运营商在放卫星前就融入无害化设计,或主动对卫星残骸进行轨道碎片清除。只有整个行业行动起来,才能推进处理太空碎片的技术创新,并促使利益相关者负起公共责任来。”

对许多公司来说,可持续是他们太空业务的核心目标之一,清扫太空碎片正成为新兴的市场,迄今已有十多家企业获得生意。像D轨道公司研制出智能火箭套件(ION),当在轨航天器报废时,安装的套件会被激活,执行离轨操作。焦万尼描述其工作原理:“我们使用太空机器人接近和捕获碎片,在上面安装火箭套件,将它们送回再入大气层轨道,使它们在再入时烧毁。”D轨道公司还在研究使卫星失效后返回地球的技术,他们的“ADEO狂野之旅”项目正验证独特的拖曳帆,当卫星寿命终结时升起,以增大飞行阻力,加速其在轨道上的自然衰减,直到几年内化为无形。

当被问及太空碎片问题何时能解决时,史密斯认为:“这取决于几个因素,首先是各国多久才能达成太空监管规则,其次是清理前还会产生多少太空碎片,也就是消除‘存量’与压降‘增量’双管齐下。”他将这一工作与塑料污染作了类比,“这归结于平衡的管理,但我们要迅速行动,否则将对太空事业造成重大干扰。”

宋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