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注是军医必备技能
特种战斗医疗课程训练
欧洲多国军人进行战场急救演练
受俄乌战争等局部冲突刺激,各国军方愈发聚焦为前线士兵提供医疗资源、稳定伤员状况、处理批量伤员,并由特训人员转运重伤员。近年来,诸多新技术应用于野战医学实践,尤其针对严重出血的处置手段日趋先进,显著降低伤亡率。
如今,各国野战医学在跨行业、跨机构的共同推动下,其传统理念与技术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俄乌战场为例,前线部队正持续强化“36小时全流程救治”能力,旨在最大限度延长伤员的“黄金一小时”(即受伤后首小时内获得救治可极大提高存活率)。英国退役军医拉塞尔指出:“近年来,救治资源大幅前移,部分重伤员已能在直升机舱内实施急救。未来高强度作战中,伤员救治点可能在受伤现场、后送车辆甚至野战医院。这些情况要求遵循‘长时间野外救治’原则,对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应对这一转变,德国普夫伦多夫的国际特种野战医学培训中心(ISTC)已培养出数百名特种野战军医(NSOCM)。NSOCM训练涵盖外科手术、创伤复苏、病理生理学、牙科急诊、伤口与软组织管理、患者营养、腹部病症等164项关键技能。每期课程仅招收24名学员,核心在于培养创伤救治能力,同时高度重视批量伤员处置训练。类似培训还有美国第七维度公司开设的特种生理维持课程(SOFACC),专注于高海拔山地伤员救治,探索监测士兵负荷、水合状态、心率等指标。基于美军要求,SOFACC课程不对外公开,也拒绝接纳第三世界国家军医。
当前野战卫勤技术创新的焦点集中于血液领域。对俄乌战场伤亡人员的调查显示,失血导致的代偿储备耗竭是致命主因,而传统生命体征监测难以判断伤员是否濒临失血性休克。为此,欧洲某公司开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代偿储备指数(CRI)算法,用于早期检测失血性休克。该算法集成于伤员佩戴的电子环,其读数基于标准脉搏血氧仪,能在明显出血迹象出现前,预警伤员处于失血性休克边缘。专家强调:“代偿储备测量设备对军医至关重要。高压战场环境充满噪声、情绪紧张且设备有限,诊断极为困难。此设备可助军医快速判断,从而集中资源抢救危重伤员。”据悉,俄乌军方均已引入类似CRI的医疗智能软件,并尝试为救治团队配发新鲜全血(FWB)。全血能在体内输送氧气,主要供应大脑和心脏这两大需氧器官。但因多名军医警告其可能增加黏稠度风险,故仅限在伤员生命垂危时谨慎使用。
各国野战卫勤单位还在开发可冷冻干燥的止血剂,可由医护人员装于玻璃瓶携带,输注前加入蒸馏水即可。同时,传统胸部密封贴也迎来升级,以满足野战需求。英国普罗米修斯公司开发的胸部密封贴兼具皮肤粘附性与单向阀门功能。“二者缺一不可:无黏附则阀门失效,无阀门则密封无效。”其最新改进版宣称能“覆盖枪弹贯穿性胸部伤口,确保空气从胸膜腔单向排出”,所用材料具备优异的气密与防水性能,“在多毛皮肤及多种表面黏附牢固,且患者舒适度高”。
梁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