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人勤水清(摄影) “51号兵站”里的长兴岛人 一碗薄荷茶 富康姆妈 “琥珀”纪事 出发即抵达
第15版:夜光杯 2025-07-16

“琥珀”纪事

吴丽娟

晨光在羽叶间流淌,那些被鞋跟碾碎的时光里,我竟从未抬眼细看单位门前那两株默默挺立的油罗树。直到那个清晨,五岁的女儿用稚嫩的指尖拨开了我对于这两棵树的好奇。

事情是这样的,本已经习惯上幼儿园的女儿,突然又不愿上幼儿园了。她一个劲儿地哭闹,我只能用“缓兵之计”,带她沿着街边“寻宝”——观察植物和落叶,想等她情绪稳定了再带她去幼儿园。

路边的草丛里,一颗带着褶皱的橙黄色“琥珀”吸引了她的注意。她用肥白稚嫩的小手,拨开黄叶,将它轻轻地捡起来。捡到“宝石”的那一刻,那张还挂着上一刻哭闹时流下泪珠的小脸,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仔细观察,“琥珀”的四周,都是些近球形的小果实,有的是单颗落地,还有的是带着长长的小树枝一起落下来的。

那天早上,我们在树下找到很多橙黄半透明状的小“琥珀”,装了五分之一的帆布袋。通过手机App识别出我们捡到的植物果实是无患子,是油罗树结的果子;又借助互联网知道无患子既可以清热、祛痰、消积,还能制成洗手液等清洗用品。

于是,我让女儿去幼儿园,等放学时,我和她一起把这些可爱的“宝石”制作成可以吹泡泡的洗手液。放学回到家,我们将无患子一颗颗洗净,盛到一个椭圆形的木盘子上,放在阳台晾干。第二天一早,孩子又第一时间去阳台看她的宝贝。当看到那些她亲手探寻到的小果子,一颗颗在阳光下闪耀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独特光芒时,她的脸上满是憧憬,眼睛亮亮的。周末,她又邀请比自己大七岁的哥哥一起剥无患子。兄妹俩在柔暖的冬阳底下互相协作,哥哥用剪刀把果肉剪开一道裂痕,妹妹用小手专注地将果肉和果核分离,黑色的无患子核叮叮咚咚地被放进旁边的盘子里。

之后,我们把果肉放进小铁锅子里熬煮,随着水温的升高,一团团白色细腻的泡泡在锅里起伏。哥哥把煮好的带着天然净菌素的液体倒到纱布上过滤,等到液体冷却,再带着妹妹将褐色的液体倒进可以挤压的透明小瓶子里。虽然自制的无患子洗手液对比商店买来的洗手液泡沫没有那么多,气味还带着一点点酸涩,但孩子们每次洗手,首选的还是前者。

之后的岁月里,我时常凝视办公室窗外那两棵油罗树,看它们落叶落果,发出新叶,开出一串串细碎的花朵,之后落得满地金黄,结出小小的绿果,又渐渐变大,变成黄色的“琥珀”。在四季轮转中,它们的生长像极了某些秘而不宣的仪式。

第二年九月,当阳光在果实表面镀上蝉翼般的金箔时,女儿带着她的小伙伴们来到了大树底下。她领着他们捡起那些晶莹的“琥珀”,将果肉撕开放到一个小杯子里,再在里面放上清水。当孩子们用吸管吹起一串串白色的泡泡时,油罗树的四周都萦绕着欢悦的笑声。

透过孩子吹出的透明球体,再看向油罗树羽状复叶时,“无忧无患”的祝福也从我的心底生发,投射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原来,真正的启示不一定在典籍深处,也藏在五岁孩童的瞳孔里。原本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引领孩子探索世界,如今才发现,是我的孩子在不经意间教会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或许,我们应当时常蹲下来,让视线与孩童齐平。唯有这个高度,才能更好地看清那些被“无视”多年、习以为常的事物。那一颗颗落入生命里的“琥珀”原本就在,它们是植物与我们开启生命对话的一种方式,也是时间的喃喃絮语,是生命给予我适时的馈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