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红旗渠(纸本设色) 一点启示 在美奈“避暑” 沂蒙山的摇篮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初品“立秋”妙之味
第13版:夜光杯 2025-08-07

初品“立秋”妙之味

王萌萌

时至末伏,从节令言已是夏杪,偶见草木黄落,天色亦有清朗秋意。但江南暑热尤甚,申城街巷间,法桐叶隙筛下的光斑似灼热碎金,弥留的夏蝉鸣声如沸。不久后,青绿寒蝉将接力登上枝头,振动腹基部瓣膜完成此季生命轮回的绝响。

雨是明显不同了,再不似盛夏那般倏忽暴烈,柔缓连绵如情人思念的诉语。雨霁时分,忽而大风吹来,淋湿的裸露肌肤不由自主打个激灵,方才确认秋当真要来了。

立秋为秋季之始,《管子》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此后暑热寒凉交替,阴阳互转,生命也随之呈现阳消阴长的状态。民间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一般而言,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末伏开始。故而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的时段称为“长夏”,待到白露节气后才能享受真正的秋高气爽。

江南初秋,是水生植物丰收的时节。去青浦散心,近练塘古镇入口的路旁,隔几百米便见有成捆茭白售卖。细挺如笋、盈润如玉,甚是喜人。想起多年前的初夏,首来练塘,途经大片翠波荡漾的茭白田。邀我来讲座的大学生村官一雄介绍说,这是当地最著名的农产品,欢迎秋季再来体验茭白节。

茭白古名“菰”,唐以前被当作粮食栽培,人们原先吃的是种子,叫“菰米”。《周礼·天官·膳夫》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东汉郑玄注“六谷:稌、黍、稷、粱、麦、菰。菰,雕胡也”。而北方长大的我是来到江南,品尝了用茭白烹饪的菜肴后,才晓得过去在古诗词中常见的“雕胡饭”原来是茭白植株的种子。李太白游五松山,借宿于农妇荀媪家,受到热情款待,后有感而作的诗中写道:“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杜工部晚年贫病交加时,也曾写过“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之句。令诗仙、诗圣都念念不忘的菰米是何滋味我不曾尝过,但因感染黑粉菌而使嫩茎膨大形成的茭白,如今却是最常见的水生蔬菜。虽说由于大棚种植技术普及,如今从夏至冬都能吃到茭白,但露天塘养、秋季出产的才顺时应季。宋代理学家刘子翚赞秋茭白曰:“秋风吹折碧,削玉如芳根。”

入古镇菜场,见青菱满篓、红菱盈筐。卖菱阿婆手中银刀轻旋,莹白菱肉如精巧珠宝玲珑坠入瓷盆。一旁小孙儿趁奶奶不留神,拈一只大嚼,阿婆笑嗔,招徕顾客道:“鲜菱角,清炒脆嫩、炖汤粉糯呀……”些微裹着湿润河泥的莲藕,丰腴若婴儿手臂,一位穿旗袍的大姐精挑细选了两截,跟摊主笑道:“嫩藕切薄片冰镇做冷碟,老藕与肋排煨汤放枸杞,给家人贴秋膘。”

贴秋膘是流传已久的立秋民俗。中医有“疰夏”之说、俗称“苦夏”,指暑湿侵扰、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典型症状为倦怠、烦躁、胃口差。人体因此消瘦,立秋后天气转凉,食欲恢复,便要吃点好的补养。古代平民生活条件有限,日常饮食匮乏,贴秋膘首选是富含脂肪的肉类。但将此习俗置于当下理解,“贴”的不应是肥肉,而是人体的精力与能量。立秋时节,暑热尤盛、秋凉已生,养生既要延续夏的健脾祛湿,又要兼顾秋的润燥滋阴。莲藕肋排汤开胃凉血、补中益气,正契合此季庖厨要旨。一路行来,见诸多时令蔬果,如芋艿、山药、茄子、秋葵、葡萄、雪梨等,皆为立秋滋养佳物。

暮色四合,遇一爿小店,竹帘木椅,挂了赤豆汤的招牌。想起立秋另一项民俗“咬秋”,也称“啃秋”。江南“咬秋”常以吃西瓜、秋桃为主。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立秋日,苏州人要用西瓜祭祀祖先,互馈亲友,此时的西瓜称“立秋西瓜”。但立秋后气温日降,脾胃虚弱者就不宜再多食寒凉之物。唐宋时的“咬秋”更重颐养,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月令》载:“立秋日,取赤小豆,男女各吞七粒,令人终岁无病。”这虽属取意祈福,但赤小豆确能滋养心血、健脾祛湿,极宜此季饮用。遂进店坐定,叫一碗来尝。

老板娘以木托盘端来一盏粗瓷小碗,汤水中混杂着洁白薏米,入口甘润、多饮不腻。少顷,老板又送来一只小碟,盛有冒着热气的粉、白糕点两块。“尝尝我们自家新糯米做的焋糕,不要钱,欢迎再来!”

兴尽而归,夜色如淡墨落宣,徐徐泅染,街灯渐亮,马头墙畔凌霄、木槿争艳。溶溶月光、泠泠清风,过小桥、穿竹径,我不曾饮酒却已微醺。只因在半日间,于日常生活最细微处、以身心为锚点,领略了时节流转的深意,初品了立秋的绝妙味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