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红旗渠(纸本设色) 一点启示 在美奈“避暑” 沂蒙山的摇篮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初品“立秋”妙之味
第13版:夜光杯 2025-08-07

沂蒙山的摇篮

王剑冰

穿过一道道清澈明朗的野水,穿过高低起伏的山峦,终于来到一个小石村。到处都是石头,石墙石屋,石磨石碾。只有屋顶是草搭的,还有一个个草编的摇篮。

摇篮,远在岁月的风雨中,却还是让人生出无尽的感动,甚至心疼。是啊,里面再没有笑语和哭声,所有的一切都进入了安宁。可还是会让人想到一群人,想到乳汁和生命。

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一批投身于战场的女性,她们不会拿刀拿枪,却以自己的爱心,筑起一道长城,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红嫂群体。就如明德英,看到一位在炮火中倒下的小战士,急忙把他救助到隐蔽处。等敌人走了,又去查看。看到小战士还处在昏迷中,嘴唇干裂,不住地颤抖,生命危在旦夕。她想找水,一时又找不到,急得四处抓摸,忽而就想到了奶水,这位普通的聋哑女,立刻毫不犹豫地扯开衣襟,将洁白的乳汁一滴滴挤进小战士的口中。小战士渐渐苏醒。当他明白了一切,眼里顿时涌出滚烫的泪水。

1942年冬,八路军卫生员庄新民负伤与部队走散,明德英夫妇悉心照料,将家中唯一的老母鸡熬成鸡汤,为其补养。庄新民归队后,长期与明德英一家保持联系,明德英病故,庄新民以儿子身份为其立碑。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治教员周抗,在突围中腿部负伤,当地一位大娘发现了,将他藏在山洞里。大娘和儿子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饭送水,直到他伤愈。

大爱,无私而纯真。

在那个非常的年代,一个个红嫂刷新了沂蒙精神的底色。为了照顾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留下的四十二个孩子,王换于自觉地办起了战地幼儿园。她四处动员,找来了各种摇篮,不够就动手做。那些孩子躺在摇篮里,她晃了这个晃那个,嘴上哼着摇篮曲。那个情景,温馨而宁静。可这是战时啊,鬼子随时会来袭扰,也就随时会燃起硝烟。

所以还要不时地转移,不停地折腾。但无论怎么折腾,都不会让这些孩子受到惊吓、感到不适。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亲切的母爱与亲情。

这中间,也多亏八路军的支持,把一些战利品给孩子带过来,多亏了乡亲们的帮助,跟着一起看护和照顾。有的还送来煎饼,有的拿来刚收的鸡蛋,帮着推推摇篮,抱抱孩子。但是那些很小的孩子,还是让人挂心不已,他们还不会咀嚼,也不好消化,所以总是哭闹。看着怀抱着孙子的媳妇,王换于咬了咬嘴唇,说,把奶喂烈士的孩子吧,咱的孩子没了,还能再生,烈士的孩子没了,就断根了。媳妇放下自己的孩子,把另一个哭着的孩子抱在怀里。自己的孩子哭起来,她的心微微一颤,看看孩子,又看看婆婆,继续喂着。对于那些大点儿的孩子,也会用乳汁浸泡干了的煎饼,送进他们的嘴里。

就这样,一个个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她们自己的孩子却越来越瘦弱,先后有四个孩子因缺乏营养失去了生命。泪水一次次蒙上她们的眼睛,但她们还是继续着自己的使命,沂蒙山样的使命啊!后来,这些孩子有的找到这里,只能面对一堆黄土了。下跪瞬间,大声地喊出了在心中喊了无数遍的“娘”,喊得涕泪横流,动地惊天。摇篮在轻轻晃动。欢笑从里面撒出来,像一只只鸽子。墙上串串金黄的玉米,辉映着阳光。

微风传来淡淡的芳香,野草花依然,石头屋依然。哪里响起一阵熟悉的歌声:人人都说唉——沂蒙山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