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0日 星期日
夏山晴翠(扇面) 竹席书香 关于钢笔 约恩·福瑟的源头 为什么鲁迅喜欢吃河南菜? 残留着旧日风姿的寂寥小镇
第13版:夜光杯 2025-08-09

关于钢笔

杨小洲

很少读到有文章谈论文人与钢笔的故事,这作文论道的书写工具,在电脑取代纸笔之前,与人相伴该有百余年,虽多有对历史的承载,但谈论此君的文字不多,鲁迅周作人陈独秀沈尹默陈寅恪这辈人坚守一辈子用毛笔写作,秉持纯粹的中国传统书生趣味,胡适是留美生,偶或用钢笔,似乎未留下谈资。晚他们辈份的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钱锺书等,已是钢笔为主导。即便如此,这辈人的眼里,大概并不以写字的钢笔为意,很难见到他们藉笔生事、因笔述怀。文人不屑如此,而与人类战争相关的铁血人物则不然,他们对此郑重其事、颇有讲究,1905年日俄《朴茨茅斯条约》签署时,沙俄代表使用威迪文18型钢笔签下自己的名字,这可能是最早关于钢笔参加世界大事的记载,一战结束签署《凡尔赛条约》,英国首相乔治使用威迪文金笔签字,到二战尼米兹上将签署日本投降书,特意使用五支派克钢笔签字,并分别将这五支钢笔赠送给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之后的钢笔故事就更为广泛,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使用什么钢笔,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西德签署科隆城市之约时,将自己的钢笔借给阿登纳总理,都为世人津津乐道。据说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使用的是派克钢笔,曾有记者为此相问,周总理回答颇妙:这支派克钢笔是朝鲜战争我们战士缴获的战利品。

大约二十多年前,看过李敖先生谈他收藏钢笔的一期电视节目,他酷爱万宝龙钢笔,藏品较多,似乎对其他品牌的钢笔不感兴趣。这算是我知道的第一个爱好钢笔的作家,但为何李敖深爱钢笔并为之收藏,则未道原委,不过李敖既保持中国传统人文情趣,又兼有现代生活的物质产品,毛笔钢笔都能发挥,传统的文房清供字画文玩都是心属之物,西洋的文房笔墨尽皆登堂入室也是必然,锁身书房埋首书斋,依然不脱文人气质。与之相仿的当属董桥先生,早年负笈英伦也不忘用毛笔写信写文章,一笔小楷笔力持重、笔笔认真,钢笔字间架亦如其小楷气韵精绝,由是我特意留心观看董桥先生写字的照片和视频影像,确曾有使用万宝龙签字笔的照片,却不是钢笔,可见董先生文韵承继传统余脉,醉意的还是旧时月色。

我对钢笔的喜好起始于小时候,成年后若仍保持有此爱好也只是少儿时期的爱好延续。我很早便对父亲一支犀飞利钢笔产生出兴趣,那是支金笔,不锈钢笔帽,勃艮第颜色的笔杆,笔尖为圆筒螺丝旋转套入,回忆起来该是犀飞利潜艇系列中的某一款。父亲颇珍爱这支钢笔,是否抗美援朝时在朝鲜所得已不得而知,仅凭写字磨斜了的笔尖,便知它历史非短,寻常不会让我拿去玩耍。家中另有英雄钢笔,是我做医生的母亲所用,我间或拿来写画或当作玩具。在那个缺少童年玩具的年代,钢笔可称男孩玩具宝典,几经折腾,拆洗写画无所不能,即使掉落到地上摔坏笔尖,只要并不断掉,修整复原也是男孩子的小本领。

父亲珍爱他那支钢笔,到有一天笔夹脱落,无处可做修理,再后来,勃艮第树脂笔杆断裂,无法写字,闲置抽屉里,才为我所得,这也是我长大成人之后的事了,也是我收藏钢笔的肇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