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伟棠
又快到诺贝尔文学奖预测游戏时间,我常想起在前年的挪威获奖者约恩·福瑟,这两年世界的纷扰好像和他无关,他的获奖也没有让他的作品有多么畅销,他还是那个冷峭的诗人——是的,以戏剧成名、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约恩·福瑟是一个诗人,我是通过一部挪威诗选知道他的名字。
约恩·福瑟27岁的一本早期诗集有一句诗是这样写的:“不断远去,消逝。渐行渐远/却不断靠近。”(邹鲁路译)给我的感觉像是指诗与他的戏剧的关系,表面上貌合神离,实际上是“无限接近但永不相交”的独立又互相牵引的关系。
这句诗出自约恩·福瑟的《心里的火车》:
一
心里的火车
长——
像风一样长,像
黑色的树一样长。我的母亲
她的橙色胶桶里装着风。她用
熟练的手势
洗地。我的父亲
把头埋在臂弯
用眼神呼唤
群星。我想回家,在那里
恐惧如脚上的癣,在那里
每个礼拜日早上
收音机向管风琴音乐
宽容地散发啡色肉汁香味,
在那里
峡湾以熟透的梨子呼吸。
二
愈来愈远,远离。遥远
又愈近。
这首诗的结构在第一部分稳步前进,从生活细节逐渐丰盈,混合身体、艺术和地景意象,转换游刃有余,充分可见他的诗艺高超;然后在第二部分戛然而止——我这里采用的是香港诗人阮文略的译本,和福瑟专家邹鲁路的译本大同小异,都呈现出一种决绝但是又藕断丝连的牵挂。如果如我以上所想,这呼应着福瑟的故乡,也呼应了戏剧的故乡:诗歌。
事实上,诗与他的戏剧未曾稍离,如果说他的诗在吸收戏剧性的日常饱和,他的戏剧则日益趋向诗的简洁,乃至极简——这已经成为福瑟的签名式,在二十一世纪的后现代戏剧中依然有高度的辨识度。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说:约恩·福瑟“以新颖的戏剧和散文诉说难以言表的事物”,关键就是这个“难以言表的事物”,让我们想到海德格尔“诗是说不可说的神秘”这一表述,这个细节点出的仍是约恩·福瑟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诗意,而且是极端克制的诗意——可以说是空灵,也可以说是虚无。
至于戏剧圈中人也同样认可这种诗意,比如说Inger Buresund(2010年“易卜生国际”的艺术营运总监)说福瑟文本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困境以一种富含诗意、近乎音乐性的方式流淌,以至于他剧本中强烈的节奏、和谐、不和谐与冲突常常让我们想起乐谱。”他感知的更多是上述克制所带来的停顿与释放的起伏跌宕,这种感知能力是诗人与戏剧家的交集。
当然,戏剧也始终像反哺小说一样反哺福瑟的其他创作,他写有不少与排演戏剧相关的诗,这种介入让人想起他的前辈布莱希特,而归根结底他们要考察的,是生活,是处于每一个时代最前端的舞台上那些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