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琮
1929年,我出生于扬州。9岁那年,战争的阴霾彻底笼罩了这片土地,父母带着全家老小踏上了逃难之路,从扬州东乡的宜陵到麻村,一路上风餐露宿,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1939年到1940年,大姐和父亲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四军,投身抗日的烽火洪流。母亲则带着我们六个儿女,跟随新四军队伍四处游击,躲避敌人残酷的“清乡”和“扫荡”。
1943年春,盐垦中学在战火中艰难诞生。我和二姐满心欢喜地来到这里,仿佛在黑暗中寻到了一丝曙光。学校借用鼎丰公司的房屋作为校舍,距离敌人的据点大中集不过十多里路,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在这里,我遇见了一群照亮我生命的老师并入了党。语文兼音乐老师是从南洋归来的华侨,他的小提琴总是擦得锃亮。每当夕阳西下,悠扬的琴声便会从他的房间飘出,那旋律仿佛有魔力,能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热血。英语老师是位留学归来的才子,精通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他站在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讲述着外面的世界。数学老师身着素雅旗袍,来自上海大夏大学。她讲课时,粉笔在黑板上轻快地跳跃,将复杂的几何图形和公式,讲解得通俗易懂。父亲作为校长,不仅要操心学校的大小事务,还亲自教授我们美术课。
开学半年后的一天,紧急情报传来:驻扎在大中集的伪旅长谷振之发现盐垦中学是共产党办的,准备派兵来袭。当晚,除了少数同学无奈被疏散回家,一百多位师生毅然决定南迁。月光下,我们背着简单的行李,排成蜿蜒的队伍,悄无声息地出发了。露水打湿了裤脚,泥土沾满了布鞋,但没有一个人回头。第二天,传来消息,鼎丰公司被敌人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照亮了半边天,可我们心中的信念之火,却燃烧得更加旺盛。
1944年暑假,苏中二专区的二联中、盐垦中学联合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夏令营。这对我来说,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时光。
我加入了歌咏组,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河面上,我们便开始训练。《新四军军歌》《新四军万岁》《收获的天》,每一首歌都承载着我们对胜利的渴望、对祖国的热爱。
作为盐垦中学的学生党员,我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党组织教导我们要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晚饭后,在乡间小路上,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身影。党员和想家的同学谈心,抚慰他们的思乡之情;鼓励怕苦的同学坚持下去,讲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认真倾听要求入党同学的心声,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
夏令营结束前,临时搭建的简易礼堂里,“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言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夏令营结束后,许多同学报名参加新四军,我和二姐也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我参加了部队文工团,当时的文工团要上火线,要救护伤员,还要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做群众工作,等等,行军、打仗都离不开文工团。有一位女同学穿着时髦的旗袍,既睡不惯学校的芦苇床,也吃不惯粗茶淡饭,零食更是不离口,可她的决定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她剪去长发,换上朴素的军装,眼神坚定地说:“我要和大家一起打鬼子,保家卫国!”我们踏上了征程,从江北到江南,连续行军一个多月。
每天,当夕阳西下,我们便背着沉重的行囊出发,踏着月光,穿过田野,翻越山岭。脚底磨出了血泡,肩膀被背包压得红肿,可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我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