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人世间需要温情的“剧本” “要为省下钱来买票的观众演戏!” 从看见到“遇见”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9-21

人世间需要温情的“剧本”

◆ 韩浩月

编剧王丽萍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名为《长成了剧本的样子》(文汇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剧本》),是一本散文集。按照书名去理解,作者的意思是想表达,和她创作的剧本一样,她以及她的现实生活,也拥有和电视剧相近的情节、细节。从创作者的身份角度切入看——编剧的散文会拥有什么样的气质?这让人好奇。

王丽萍的编剧作品有《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等,播出时曾产生过广泛影响。但极少有人在记得剧情与演员的同时,去猜测编剧为了创作一个好看的故事,会动用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积累。阅读《剧本》,会忘记王丽萍的剧作,一位散文作家的鲜明形象会站在眼前。文字真实又灵动,情感细腻又坦诚,整本书的内容在一笔一画地刻画他人性格时,也勾勒出作者自己的个性。阅读这本由单篇散文组成的集子,如同阅读作者利用零散时间无意间完成的个人传记。

虚构会增加散文的可读性与文学性,但每一篇、每一行、每一字都给人留下强烈非虚构印象的散文集,能更为直接地被推进到读者的眼睛与心灵当中。王丽萍在这本书中,如同老友谈天,将她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无需刻意,也能轻松记得,她在杭州出生长大、安徽省南陵县当兵、南京上大学、北京实习、合肥工作、调动到上海。这几座城市都留下她的生活印迹,而将这些由人与事、记忆与怀想构成的印迹写出来,就成了她的人生剧本。

读者会感动于《剧本》中描绘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小时候的杭州邻居毛师母、秦师母,安徽新兵连的小青、玲玲、阿琴,合肥住大院时炒螺蛳很好吃的老周、偶然结识成一生好友的冬梅,北京一起实习的小叶和小江,还是上海东方书报亭的老板、邮局请求帮缝包裹的男子、出租车讲故事的司机……这些人物,有的与作者情深谊长、时而相聚,有的或许只是生命中的匆匆一面之缘,但都被作者笔下的温情浸润,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珍贵的连接。温情如一根细长又坚韧的线,将人与人编织在一起,在人世间,需要这样一本温情的“剧本”,里面写满了体悯与懂得,也点缀着善意与有趣。

王丽萍在《剧本》里展现的少女时代、青年时期、中年光景,虽然生活环境不同,社会身份不一样,但作者的内在始终是统一的,她始终以善良、友好、天真、深情的心态来看待身边的一切。时代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的价值观念,面对眼前的纷繁,她保持着不审视、不打量、不猜疑、不计算的态度,以自己的不变,来应对外界的变化。《剧本》的整体基调是温暖向上的,书中极少呈现负面的人物和令人沮丧的描写,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气息和温润勇敢的力量,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使人由衷相信:一切都会向好。

《剧本》里的文章和电视剧完全不一样,书中不追求戏剧冲突,不刻画人物矛盾。但仅仅是那些不过一两个页码的篇幅,也能让人深深地记住人物形象。比如翻纸本通讯录挨个打电话给朋友拜年的婆婆,弄丢了15元实习工资的姐姐,邀请作者坐到副驾拍摄漂亮风景的司机……这固然与简约、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关,但更多是作者内在能量的一种天然感染力使然。书中一篇文章写到,20多岁的“我、小叶、小江”,看见电话亭下站着一个表情阴郁貌似“想不开”的男人,她们决定围绕着电话亭转圈,转到第五圈之后,那个男人走出电话亭,与她们相视一笑后走开了。在这篇文章里,王丽萍写道:“做一个任何时候都热心热肠的人,做一个善良并幽默的人。”这不仅是她青春时期就有的理念,也成为本书从始至终都在强调的品质。

人不可能按照剧本生活,但却有必要去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在这个不会被拍摄出来的剧本里,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人,用什么样的立场去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怎样面对无可预测,甚至不可控的经历与事件,这些都决定了你的剧本不见得出彩,但一定贴合你的内心需求。你设定的剧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不妨试试像《剧本》这样,以温情为基础和主旋律,把生活与人生纳入自己新的剧本大纲中来。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