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在时代更迭中留住城市记忆 上海现代:城市历史的馈赠
第15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5-09-27

在时代更迭中留住城市记忆

项苙苹

这场名为“上海现代”的展览让我们得以重新发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脉络,是以先锋性破局、以混杂性融通、以流动性重写的探索之旅,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创新实践。

从少数觉醒到大众共鸣

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是启蒙与救亡的思想熔炉,见证了艾青笔下时代一些先进人士对国土的深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新兴木刻运动以黑白分明的刀锋,刻画出民族的苦难与抗争。新时期的上海,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引擎,红色文化以激昂的旋律,演绎新中国的理想蓝图和未来宣言。展览通过木刻、年画、宣传画、连环画等艺术形式,呈现上海如何形成了东方革命美学的独特性和上海现代的先锋性特征,艺术介入现实并引领未来,亦揭示了先锋性的另一维度:精英理念必须下沉为大众语言,服务于民众,通过文化动员,为中国现代性注入破局的锋刃。

展览的新兴木刻专题以鲁迅和宋庆龄1949年前的木刻收藏为基础,另外增加了部分1949年后的作品。鲁迅在上海发起的新兴木刻运动,为前进的青年艺术家指明了“为了大众,力求易懂”的努力方向,强调以“刚健分明”的木刻作品激励民众。宋庆龄助推木刻作品远赴巴黎展出,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呐喊。木刻不仅是艺术,更是武器,在民族危亡时刻,它是刺破黑暗的匕首;在和平年代,它是记录时代的画笔。艺术在此不仅是记录,更是动员,它让家国情怀沉淀为集体记忆,让抽象的理想化作举首可见的日常风景。

从上海市井到全球叙事

上海的摩登,不止于外滩的钟声与陆家嘴的霓虹,更藏在梧桐叶的阴影与设计师的草图中。建筑、设计、漫画、电影、音乐都是解析这座城市的时尚密码,揭示艺术如何从殿堂渗入市井并成为全球叙事,呈现上海现代的又一核心特征:混杂性——兼有包容性与和平性,并非单一文化面貌和单向被动输入,它拒绝非此即彼的对抗,通过并置、拼贴、融合,将矛盾转化为创造力,呈现既非纯本土,又非纯外来,既精雅,又市井的文化新形态。

从月份牌美女、Art Deco家具到大白兔奶糖,上海设计始终在实用与审美间寻找平衡。张光宇的封面设计,将西方几何美学与中国吉祥图案融合;林风眠等艺术家参与设计的外销品,以富于现代感的东方意蕴征服海外市场。这些设计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符号,它们将市民的欲望编码为日常器物,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市场的审美名片。这种实用策略的混杂性既服务于市民社会的消费逻辑,又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出海雄心。

电影可以让弄堂悲欢升华为时代故事,以东方情调对话世界审美。上海电影既是外来叙事的地方转译,又是现实主义的本土实验。展览循环播放老电影的经典镜头,另外有胡蝶与卓别林等国际电影界名流交往互动的老照片。

从文人墨戏到当代语汇

海派国画在坚守笔墨精神的同时,吸纳都市风情与现代构成,将文人画的写意转化为全新视觉诗篇。笔墨传统不再是僵化的程式,而是可被无限解构的数据库,水墨的流动性是中国美学对现代性的柔韧抵抗。

摄影术的传入与上海的开埠几乎同步,从早期记录性、纪实性摄影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再到当代的国际化与观念创新,上海摄影记录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也塑造了全新的视觉方式和大众传播途径。上海摄影同样引领了中国摄影的发展,并以全新的媒介形式建构了全新的“上海想象”。自1996年首届展览“开放的空间”启幕,上海双年展便以新姿态打破旧叙事,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对话的破冰者。它不仅是展览,更是思想实验。

今天的上海当代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与实验性,在时代更迭中留住城市记忆,激活古典符号的当代阐释,在在地性与全球性之间重构了文化坐标。这些创作探索既是“术”的破界,更是“道”的追问,以跨学科、跨媒介、跨维度的实践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呈现未完成的、充满可能性的艺术生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