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从未到过中国的英国皇家建筑师托马斯·阿罗姆凭借自己的想象与别人的描述,细腻精妙地勾勒出中国的宫阙与市井景象……“跨越时空的握手——十九世纪英国皇家建筑师笔墨中的东方神韵”主题展,昨天在修葺一新的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开幕。此次展览作为《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二季的重要项目之一,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中西人文对话。
托马斯·阿罗姆的作品在19世纪英国艺术史上以用浪漫主义笔触描绘东方风情而闻名。他为作家乔治·纽海姆·赖特于1843年撰写并出版的《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绘制了精美的铜版画,本次展出的140余幅版画原稿均来源于此。阿罗姆的创作灵感主要源自17世纪荷兰旅行家约翰·尼霍夫的速写和游记,还参考了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速写及传教士如利玛窦的游记。他的画面细致入微,有一件作品描绘了清朝时期北京西直门的城门景观。在《戏曲·日月奇观》中,长枪、大刀、双剑、鞭、锤等戏曲武戏中的兵器也都描绘得相当准确,整个舞台布局蕴含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理念。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透露,徐家汇藏书楼阅览室不久将开放,在这座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中举办来自英国的文献展,既是对两国文明对话的回顾,更是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展览还引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将阿罗姆的静态版画转化为栩栩如生的视觉叙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19世纪的东方场景。展览特别展出了1843—1859年出版的不同版本的画册古籍、史学家对此进行编译的各类专著和印有阿罗姆版画图案的古董珍钞,为观众提供了多维度的历史视角。每件展品均配备中英双语二维码展签,观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翔实的作品中英文介绍。
徐家汇藏书楼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文物建筑,是上海诞生最早,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图书馆,现在作为上海图书馆的旧外文文献收藏与服务部门,管理着二十万册以上、约二十种不同语种的近代外文图书、报刊,其中国际汉学领域的收藏尤为突出,完整性和稀缺性足可比肩梵蒂冈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一流图书馆的同类收藏。
展览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图书馆、上海报业集团共同主办,免费开放至10月31日,其间还将举办多场专家讲座和导览活动。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