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秋食地梨味还佳 广告 社区成城市精细化治理“主战场” 在北极冰区首次实现载人深潜
第6版:综合新闻 2025-09-27

秋食地梨味还佳

王 蔚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载体”。上海话很多用词很好地反映本地人对事物的独特认知。比如,全国大多地方叫“土豆”,上海人叫“洋山芋”,还有番茄、落苏、塔棵菜、卷心菜、细粉等,北方人听了往往先要打个“搿愣”。地栗(或称地梨),是上海人很喜欢吃的鲜果,但好像很多地方的人直呼其学名“荸荠”。

在上海话发音里,“荸荠”蛮难读的,我猜,不认得、写不出这两个字的“马大嫂”不在少数,但哪有本地人不识地栗的?我喜欢将地栗写成地梨,因为它特别甜、特别脆,可以媲美雪梨和砀山梨。事实上,荸荠的通俗名称就有马蹄、地栗、凫茈、地梨、地梨子等。有一次去潮汕,农家的菜单上写着“钱葱”,店主操着广东普通话说:“就是你们北方的荸荠。”啊?那么生脆好吃的地梨,怎么竟然把它叫成了葱?细细打听才得知,荸荠呈扁圆形,与古代铜钱相似,它的叶子与葱的形态接近,潮州话里的“荠”又与“钱”发音相近,所以有了“钱葱”的别称。还有一次在杭州逛农贸市场,听摊主吆喝“乌芋”,一看却是地梨。

明末清初诗人彭孙贻曾作五言诗《荸荠》:“登俎非佳果,能消亦爽咽。温中疑内热,利物可融坚。齿颊含宫脆,污泥涤滓鲜。盘飧逢酒渴,遇尔遂泠然。”前半段写荸荠的食用与药用特性,后半段道出了它清新解腻的饮食功能。明代吴宽的同题诗描绘出荸荠丰收的景象:“累累满筐盛,上带葑门土。咀嚼味还佳,地栗何足数。”

地梨炒肉片、茄汁地梨鱼片都是很好吃的家常菜。我家做肉圆和蛋饺,肉糜里是要放地梨的。双休日在家煮一壶地梨甘蔗枸杞水,还要什么奶茶?“秋食荸荠赛参汤”,很快,秋冬季的地梨要集中上市了,我们的口福恰在“齿颊含宫脆”的快意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