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基因里的记忆  人类在危机中进化 不只是化石 恐龙持续“圈粉”的科普密码 我们依然生活在恐龙的世界
第8版:科技前沿 2025-09-27

不只是化石 恐龙持续“圈粉”的科普密码

中国恐龙大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凌源中华鸟龙化石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 倪闽景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开展3个月迎来了近30万的观众,作为一个收费的科普展,确实是非同一般。今天,人们对恐龙这种已灭绝了6600万年的生物持续保持着如此高涨的热情,这确实值得深思。恐龙能够跨越时空,持续吸引全球千万观众的关注,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深藏着人类的本性、现代科技的赋能以及文化产品的成功运作。

■ 它触及人类本能的原始魅力,对宏大、神秘的叙事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恐龙,尤其是那些巨型蜥脚类恐龙(如马门溪龙)和强大的捕食者(如永川龙),代表了地球生命史上规模和力量的极致。这种纯粹的、物理上的宏大,能够激发人类最原始的惊叹和敬畏感。在观众知道恐龙已经灭绝的情况下,恐惧感不复存在,更放大了这种好奇与敬畏。另外,恐龙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它们的世界与当今地球截然不同,巨大的时空隔阂创造了无比强烈的神秘感。我们知道的越多,未知的也越多,恐龙的颜色、叫声、社会行为、真实样貌……这些谜题如同一个永恒的“终极谜团”,持续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和想象。

■ 古生物界借助科技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发现,使其成为永不枯竭的“内容源泉”。

古生物学并非一门停滞的科学,恰恰相反,因为在发现、挖掘、研究等方面越来越多采用新科技手段,这使得古生物领域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的新发现,如发现新物种、新的软组织证据、新的行为证据,甚至有颠覆性的认知,比如恐龙实际上没有灭绝,有的恐龙长出来羽毛飞上了蓝天。这些持续的新知不断刷新着公众的认知,让恐龙话题永远保持“新鲜感”和“现代感”,而不是一个已经完结的老故事。加上CT扫描、3D建模、CGI特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我们能够前所未有地窥视恐龙骨骼的内部结构,并以极其逼真的方式让它们在屏幕上“复活”。科技在古生物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恐龙的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满足了观众“眼见为实”的渴望。

■ 无与伦比的叙事与娱乐价值,使得恐龙超越科学发现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恐龙的存在包含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冲突、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险、多样形态的惊奇和突如其来的大灭绝带来的悲剧感,这些都是人们热爱的经典故事元素。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好莱坞大片,都能轻易地围绕它们构建出引人入胜的叙事,受到大众欢迎。恐龙对儿童有天然的吸引力,成为许多人的“科学启蒙导师”,并以一种直观、有趣的方式引入了生物学、进化论、地质学和科学方法等概念。成年人则能从中看到更深层的主题,如生命的脆弱、环境的巨变、地球的历史以及人类自身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这种“全龄化”的特质确保了其观众基础的广泛和持久。

■ 中国恐龙大展的独特性、稀缺性和重要性,使得这个恐龙展成为全球恐龙迷的向往之地。

中国恐龙展不仅有一批科研价值极高的珍品化石第一次走出研究机构库房,还从各馆“镇馆之宝”中精选展品。真实化石背后深厚的学术价值与动人的发现故事,超越了感官体验,实现了科普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很多青少年对国外的霸王龙、三角龙等如数家珍,却对我们自己的恐龙了解甚少,这次恐龙大展弥补了中国恐龙研究者们的遗憾,为观众们打造了一幅中国恐龙发现与研究的全景图。

恐龙像一座桥梁,一端连接着地球深邃莫测的过去,另一端则借助最前沿的科技,通向我们无穷的想象力。这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科学与幻想、真实与神秘的独特能力,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永恒的魅力之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