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光
如果说“凝固的音乐”——城市建筑,是游客对城市文化积淀和精神品格的第一印象,那么点缀在建筑和街区之间的街头艺术表演,就是人与城共创的“第二表情”。巴黎、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高品质街头表演不少,不仅使得城市沉浸于艺术氛围,也拥抱了每一个初来乍到的陌生人,甚至孤独的人。
与海外街头艺人相对“独来独往”不同,上海的持证街头艺人还是一群相互关照的伙伴。无论是来自安徽的阿杜、湖南的刘晓民,还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维吾尔族音乐人开散尔、彝族歌手阿洛……都是可以彼此“点燃”,激发更多人的参与。他们改编,甚至原创歌曲,抚慰了路人疲惫的心灵,让任何人都可以沉浸在音符的跃动中,世界瞬间美好,哪怕只是一阵。
美好的艺术抚慰背后是严谨的自律。每一个上海持证街头艺人,都珍惜挂在脖子上的证件——意味着被认可、被赞美,因而每个人也是城市风景线抑或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符。他们自知是城市美景动态画面的重要组成元素,故而有着规范自身的“十四条”——文明礼貌、公平竞争、控制音量、不扰民等,也会设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上海持证街头艺人如果足够受欢迎,每月“打赏”收入过万元不算太难。但是大部分人都视其为“事业”,而非“生意”。他们享受艺术以及健康文化生态带来的精神愉悦,以及由此附加产生的营收。仔细想想,确实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