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老街驻影(油画棒) 烈日下的最美身影 寸石生情 老山兰 南京的梧桐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5-10-13

老山兰

□ 孙卫星

假期里,我重温了电影《芳华》——战火纷飞中,野战医院护士“何小萍”无畏前行,不顾生死地穿梭于炮火之间,救助着伤员。面对浑身烧伤的小战士,她俯下身子拥抱了他,让他在人生最后时刻感受着最纯真的温情……这一幕催人泪下。

看完电影,我给她发了条微信:“看着《芳华》,又想起你在老山前线的情景,向你敬礼!”她回复“谢谢”二字。她并不是电影中的“何小萍”,但同样曾是军中护士。

我与她素不相识,只是在新春聚会时听过她的评弹。是时,她怀抱琵琶优雅亮相,调弦试音之后,便弹唱一曲《木兰从军》。只见她的手指上下翻飞,于琴弦间刻画出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弹唱时演绎着对决时的剑拔弩张……一曲终了,掌声四起。

聚会过后,点开她的微信,看到了她从军时的照片:曾经是一名护士,在老山前线留下了她的青春足迹。交谈时,我说起有位很熟悉的林班长,在战场上踩响了地雷,被炸断了右脚,他依旧匍匐着举枪扫射,拼死守住了阵地,伤残退役后的他又成了社区志愿者。她说,这位一等功臣的林班长与她同年入伍,又一同上了前线。她说,在前线,有好多像林班长这样的浴血英雄,她们就以一曲《英雄赞歌》来赞美。

我有些好奇,她不是野战医院的护士吗,怎么又成了文工团员?她娓娓而叙:“我自幼出生在苏州,是听着评弹长大的。参军后当上了护士,我喜欢吹拉弹唱,被大伙儿称作‘战地百灵鸟’。”

当时,战事异常激烈,一到火线便马不停蹄地救护伤员,白大褂上满是血迹与硝烟。在简易帐篷里,她忙着为重伤员们清创止血,又为缠满绷带的战友送水喂饭,还哼唱起水乡小调,渴望能为战友们排遣伤痛。“激战之余,部队首长就安排我们这些能歌善舞的女兵组成文艺小分队,头戴钢盔、肩背手风琴,穿插到猫耳洞前慰问演出,这般情形如同《英雄儿女》中的‘王芳’。”

凯旋时,她特地从阵地上挖回一株老山兰,移栽到军区医院的花坛里。她的宿舍里,又挂上了心爱的琵琶,一口吴侬软语的弹词开篇成了军营春晚的保留节目……再后来,她依依不舍地脱下了军装,转业到社区当上了民政干事,便冷落了那把琵琶,总不能背着它去走家串户吧?“民政干事并不好当,碰到最可怜的人往往是重病且无业,遇见最可敬的人通常是有功而重残,理应把他们当作自家兄弟,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她说得很淡然,淡然得好比一株素雅恬静的老山兰。

如今,老山兰依然芬芳,她退休后重新背起心爱的琵琶,把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当作了亲爹亲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