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这个看似平常的“小意外”,却可能成为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威胁。很多人以为跌倒是偶然,但实际上,平衡能力、肌肉力量、视力听力等机能的逐渐衰退才是根本原因。维护和提升身体功能,是预防跌倒的根本措施。
重在强化主动防护
通过科学训练和生活干预,可以有效延缓衰退,降低风险。
■平衡训练:降低失衡风险
平衡能力下降是跌倒的主要内在因素。建议每周进行3至5次平衡训练,每次15至20分钟。常见方式有单腿站立、足跟走与足尖走、坐姿起身。这些动作能增强稳定性与协调性。训练时要注意选择安全环境,旁边有人陪同或有扶手可借力,避免在疲劳或身体不适时进行。
■肌肉力量:增强支撑能力
肌肉流失是老年人下肢力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下肢力量不足会直接导致行走不稳、起身困难。靠墙静蹲、台阶训练和弹力带训练都是有效方式,可锻炼大腿和臀部力量,改善支撑能力。同时应注意营养,保证每天每公斤体重1.2至1.5克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肉等,为肌肉合成提供原料,避免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
■感官保护:减少感知偏差
视力、听力等感官功能衰退会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视力方面应定期检查,及时矫治老花、白内障,配戴合适眼镜,避免在过强或过暗光线下活动,起夜时保持光线柔和充足。听力下降需佩戴助听器,确保感知环境声音;与家人交流时,放缓语速,发音清晰,避免在嘈杂环境中对话。
细节决定安全
不良生活习惯常是诱发跌倒的“导火索”。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我们可以进一步降低跌倒概率。穿着:衣物长度适中,避免拖地;鞋子防滑合脚,不穿高跟鞋、松垮拖鞋。建议居家穿防滑拖鞋,外出选择深纹运动鞋。行动:遵循“慢”字诀。起身应分为卧—坐(停30秒)—站(停30秒)—行走,以防体位性低血压。上下楼时紧握扶手,不跨越台阶,不看手机。携物宜用双肩包或推车,保持双手平衡。用药:部分药物会引起头晕、乏力或低血压,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并定期复查。若出现不适,要减少单独活动,避免独自上下楼。
跌倒后的科学应对
即使做好了预防,跌倒仍可能发生。此时科学处理尤为关键。首先保持冷静,不要急于搀扶起身,观察伤情为先。若意识清醒且无明显疼痛,可在协助下按“侧卧—坐起—站立”顺序慢慢起身。若过程中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如出现髋部或腰部剧痛、无法活动、意识模糊或呕吐,应立即拨打120,避免随意移动患者,同时保持呼吸通畅。即便看似无碍,也应就医排查隐性损伤,分析原因以改进预防措施。
老年人防摔不是单一环节,而是身体训练、感官保护、行为习惯和应急处理的“四位一体”。家人应定期排查居家隐患,陪伴老人进行适量训练,关注身心健康,将防摔意识融入生活细节,共同为老人营造一个安全、有尊严的居家生活环境。
王惠东(主治医师)吴玉杰(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