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这两天,上海有几件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放在一起看,很有启发。
陆家嘴国际咖啡文化节办到第十届了,从一个没什么人知道的活动,变成吸引全球300多个品牌的“咖啡联合国”,甚至还带动了从烘焙到器具的整条产业链;另一边,陕西人艺带着五部大戏参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多年来,他们不追热点,默默打磨作品,“长期主义”的创作态度赢得业界盛赞。
一个热闹,一个安静,但说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无论做节、做戏,还是做其他任何事,都需要一股坚持的劲。
现在很多东西都讲究“快”。刷个短剧,几分钟就是一集;追逐热点,晚一步就怕过气。在这种环境下,能沉心静气,用十年时间把一个咖啡节越办越好,或者用更长的时间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显得特别珍贵。
联想起上海昨天公布的经济数据,前三季度GDP同比增5.5%,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十分亮眼。很多分析文章都提到,这背后是这座城市的“韧性”。这种韧性,不仅体现在逆风时的抗压能力,还体现在顺境中构建持久繁荣的制度环境、创新生态与文化底蕴。它是政府部门和无数市场主体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踏实做事所汇聚的磅礴合力。
这世界变化太快,所以更需要“长期主义”的定力。不急于一时的热闹,不慌于一时的得失,看准了,就耐心做下去。时间,最终会给出最好的回答。(相关报道见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