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梅
今年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发表100周年。初夏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中国散文学会与南京浦口区、江北新区有关单位一起在京举办了研读《背影》的座谈会。朱自清先生的孙子朱小涛,担任扬州朱自清故居名誉馆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整理并推广宣传朱自清文化,这天也来到会场并作了发言。当我们一起共同重温《背影》,聆听著名朗诵家陈铎富有磁性的朗读,感动于朱自清先生眼望父亲的背影而闪烁的泪花时,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那仿佛就是被父爱所触动的泪,所有在场的读者都再一次被深深打动。
历经一百年的《背影》为什么至今仍能触及人心,正是那种坚韧、温馨、深沉厚重的父爱,并由此传递出的人类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生命力量。朱自清先生这篇千余字的散文,没有豪言壮语和华丽辞藻,却以质朴无华的表达、细节传神的描写、情感内嵌的叙述,直抵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里蕴藏的安心和温暖,可谓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源泉。父亲微胖的背影有些笨拙,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爬铁道买橘子费了老劲,“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做儿子的看得心酸,“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亲的言语又是那样的平常,只是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做儿子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些最为平凡的描写恰恰是无数人相同的感受,在父母琐碎的关照和叮咛里深藏的绵绵之爱,做儿女的多半会习以为常,但当朱自清先生将这一切浓缩为“背影”之后,只要读到这些文字,就会掀起内心强烈的情感波涛,会有许多眷恋、敬仰和愧疚油然而生。
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关于父爱的故事,在当下有关“父爱”的散文征文中,我曾读到许多作者的倾情抒写,他们有的是京城名士,有的是江湖素人,有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作家,也有年少的基层作者。人们从对《背影》的阅读中,联想到自己的父爱,表达了对经典的致敬及情感融合,同时也表达了在今天的时代,对家庭、家教、家风的塑造的渴望和努力。我们身处这个高科技、信息瞬间千变万化的时代,会发现情感有时会变得稀薄,人们相逢相处却并未相识,因为没有走进彼此的内心。就连家庭成员也是如此,有时是天各一方,有时同居一室却形同路人。情感的缺失会是一个时代伤痛的补丁,我们需要重读《背影》,呼唤亲情。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今天快节奏的变化之中,年轻人所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倍增,烦恼和焦躁也随之而来,不同年龄的代沟更需要用足够的爱和耐心去填充。《背影》告诉我们的是,所有的平常都蕴含着深意,长辈的慈爱需要用心体会。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父亲的形象、一个母亲的形象,但其实大多数时候,对他们的理解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朱自清先生凝望父亲的目光所及之处,看到父亲那个微胖的身材艰难地爬下月台,又爬上月台去买回那几个橘子的时候,当他“眼泪又来了”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父母之爱非同一般,而如高山一般厚重,大海一般宽阔。
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描写的车站是南京浦口火车站,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他随父亲从徐州前往扬州奔丧。事后,父子二人同到南京,父亲在浦口火车站送别朱自清北上求学,文中“爬铁道买橘子”等核心情节就发生在这里。浦口火车站始建于1908年,是近代中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其部分建筑至今仍得以保留,这座送走朱自清父亲背影的老车站,不知曾送走了多少背影,又迎来过多少来客。时光荏苒,因为《背影》这篇文字并不长的经典散文的传播,浦口车站成为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令人珍视。这是文学的力量,百年之间以脉脉深情温暖人心,也为今天的写作者提供了学习借鉴、咀嚼回味的传神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