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因政府“停摆”关闭 新华社 发
无薪上班的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工作人员领取免费食物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三周,国会已连续10次否决临时拨款法案。为何此次“停摆”不见妥协迹象?请专家分析。 ——编者
张家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正成为近年来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治理危机,这场始于国内政治斗争的财政纠纷不仅暴露了美国内部治理的结构性顽疾,更在美国体系的铠甲上划开了一道深可见骨的裂痕。
国家治理陷入瘫痪边缘
此次政府“停摆”的直接导火索是国会两党围绕《平价医疗法案》补贴延长问题的谈判僵局,深层根源则是美国政治极化的必然结果。共和党坚持拒绝在预算案中附加任何额外条款,民主党则寸步不让,将《平价医疗法案》补贴延长视为维护社会福利体系的底线,以此对抗特朗普政府的医疗补助削减计划。两党僵持不下的背后,是截然不同的政治算计与利益诉求。美国独特的联邦政体,更扮演了关键的催化剂角色。
美国实行联邦制,根据宪法划分联邦与州的权力边界,民生领域的大部分事务如教育、医疗服务、地方治安等主要由各州承担,这一制度设计使得联邦政府“停摆”对民众日常生活的直接冲击被部分稀释。在联邦负责的事务中,外交和国防等被界定为核心紧急事务,即便政府“停摆”,关键职能仍能得到优先保障。而对外援助、福利补贴、医保等非紧急领域,恰恰是特朗普政府长期计划削减的内容。对特朗普而言,联邦政府“停摆”不仅不会阻碍“小政府”改革的核心议程,反而能借机冻结这些他本就意图缩减的项目。因此,特朗普对破解僵局缺乏紧迫感。
民主党则有截然不同的政治考量。在他们的预期中,政府“停摆”引发的社会不满情绪,最终会更多地指向执政的共和党及特朗普政府,而非在野的民主党。这种对舆论走向的判断,让民主党在谈判中敢于采取强硬姿态。两党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博弈,使得临时拨款法案连续10次投票宣告失败,将国家推向了治理瘫痪的边缘。
特朗普的个人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复杂性。这位以“交易大师”自居的总统,以善打“乱战”自诩,将政府“停摆”视为推进自身政治愿景的契机。因此他不仅没有积极调解两党分歧,反而通过威胁裁员联邦雇员等激进举措激化矛盾。显然,他希望这种激化既可巩固核心支持者的认同,又可进一步加深与民主党的对立。
重塑国际权力博弈格局
回望历史,美国政府“停摆”并非新鲜事,但近年来的烈度却呈现出明显升级趋势。自1976年《国会预算与扣押控制法》生效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总时长累计约100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从福特时期短暂的2天“停摆”,到里根时期8次总计十余天“停摆”,早期的危机更多体现为制度框架内的短暂摩擦,总统往往扮演调解者角色,以维护行政管理职能的连续性。而克林顿时期1995到1996年总计26天的“停摆”,标志着党派斗争开始武器化,福利政策与财政保守主义的冲突首次以极端方式爆发。2013年奥巴马时期16天的“停摆”,已显现出与当前危机相似的特征。特朗普2018到2019年主导的35天史上最长“停摆”,更是将个人政治诉求和政党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为此次危机埋下了伏笔。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政府“停摆”最终总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化解,但循环往复的危机也在不断侵蚀美国的制度韧性。2025年的此次“停摆”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重塑着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格局。
对美国的盟友而言,美国政府“停摆”引发的不确定性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盛顿的依赖。欧洲国家担忧对乌克兰的援助因美国国防部后勤延误而中断,原定的北约峰会可能被迫推迟。日本和韩国等亚洲盟友则对印太地区的美军部署稳定性感到不安,特朗普的裁员威胁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在台海等关键区域的威慑力。欧盟加强内部防务合作、沙特在能源外交中平衡同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等现象,都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
对美国的战略对手而言,此次危机则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俄罗斯借机强化“美国虚弱”的叙事,在叙利亚和非洲地区加紧行动。很明显,特朗普“不妥协”的强硬姿态,正强化全球对美国“不可预测性”的认知,促使各方加速调整以应对美国的战略不确定性。
或将推动全球秩序转型
在经济层面,此次危机的冲击也已逐渐显现。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若政府“停摆”持续至11月,将导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0.5%,股市下跌2%。叠加即将到来的债务上限危机,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更严重的是,若危机持续到感恩节前后,可能引发美国大规模社会动荡,倒逼两党打破僵局。
从目前局势看,最可能的结局是民主党作出让步,通过临时拨款法案,使政府维持运转。另一种可能是两党就《平价医疗法案》补贴等条款达成妥协,于11月初结束政府“停摆”。最坏的前景是政府“停摆”危机与债务上限危机叠加,特朗普可能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并引发法律大战。无论哪种结局,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美国政治极化的结构性问题。
展望未来,此次政府“停摆”危机很可能成为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的重要催化剂。民主党将以特朗普的“威权倾向”和治理失能为攻击点,共和党则会反击民主党“滥用福利、制造分裂”,两党斗争将进一步撕裂美国社会。在国际关系层面,这场危机标志着美国霸权的转型进入关键阶段:现实主义者眼中的权力真空正在形成,各国正努力加速填补;建构主义者关注的“美国衰落”叙事正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增强了新兴国家的崛起信心。
简而言之,这次美国联邦政府“停摆”事件,不仅是美国国内治理危机,还可能是全球秩序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它深刻警示我们,当一个霸权国家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治理之上时,其内部裂痕终将外溢为全球体系的动荡。美国的盟友正在加速战略自主,美国的对手在审慎利用战略机遇,华盛顿自身却深陷泥淖难以自拔。但是,这对人类社会来说也许并不是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