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田间看皮影  秋日庆丰收 枫叶也红了 桂花终于醒了 中小学春秋假落地究竟卡在哪儿
第5版:上海新闻 2025-10-23
家长愁“谁带娃”,学校忧“乱节奏”,老师怕“心玩野”……

中小学春秋假落地究竟卡在哪儿

秋风起,恰是户外活动好时机。此前商务部等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让“上海孩子何时也能放秋假”的话题,在家长群和教师圈里引发热议。

学习不应囿于课堂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首次提出探索在中小学安排放春假或秋假的意见。此后,在多项国家相关政策里,这个要求被反复重申,广东佛山、浙江舟山等多地已陆续启动试点。有调查显示,71.3%受访者支持在中小学放秋假。

有教育界人士表示,早年间农村中小学的“农忙假”便是秋假的雏形,只是随着双休制度的推行而淡出大众视野。如今重设,既有破解国庆旅游扎堆、职工调休麻烦的现实需求,更有让孩子在秋高气爽时节亲近自然的教育考量。上海市三新学校校长张爱国表示,春秋假是给孩子成长留下“呼吸感”极强的智慧,真正的学习从来不应囿于学校课堂。不是简单“停课”,而是换一种方式学习。尽管有阻力、有担忧,但并非无解。他说:“从操作层面看完全可行。现在教室里都有空调,8月下旬开学也不怕高温,只需调整暑假时间就能在学期中腾出小长假。”但即便校长们态度积极,在实际推行中仍存在诸多困境。

学校层面的学业焦虑与教学惯性,是春秋假落地的第一道“拦路虎”。一位中学高年级教师表示:“在春季学期,5月初有学业考,高考进入倒计时,这时放假怕孩子‘心玩野’;在秋季学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恰逢期中考试,贸然插入假期会打乱教学节奏。”多位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无奈表示,这里面还有系统性难题——中小学课程安排本就紧凑,教材内容与寒暑假周期深度绑定,就算只增秋假,不仅需重新编排教学计划,还得应对不同学段的升学压力。这种教学与假期的“博弈”,在升学竞争激烈的当下,矛盾尤为突出,使得学校即使有放几天假的意愿,也难免畏首畏尾。

合力破解看护难题

记者发现,家长群体的看护焦虑更让春秋假陷入叫好难叫座的尴尬。双职工家庭是主流,当孩子一下子多了好几天假期,家长的带薪休假却未能充分落实,谁来带娃就成了现实难题。有家长坦言:“听起来美好,可我们请不出假,别说亲子出游,连基本的看护都成问题。”这种焦虑并非上海独有,浙江杭州自2004年探索春秋假以来,“无人带娃”始终是家长反映最集中的问题,虽然当地推出课外服务等配套措施,但仍未能完全破解。上海作为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本就较紧张,要解决好假期看护问题,难度会更大些。此外,更深层的阻碍在于政策配套的“碎片化”与社会共识的缺失。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春秋假推行需要全社会联动,尤其依赖市级层面的系统性行动。”

如今,沪上不少学校通过“行走课堂”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这种零散的探索虽具意义,却因缺乏统一规划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到位、社区托管资源不足、家校社共育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都让秋假难以从“政策倡议”转化为“民生福利”。反观已试点的几个地区,都是以市级政策明确假期的时间与配套措施,形成从教育局到文旅局、体育局等多部门的协同机制。

多元扩容假期服务

破解春秋假落地难题,首先需要制度层面设计。张爱国校长说:“可调整五一节、国庆节假期前后教学时间,比如五一节叠加一周春假,8月下旬提前开学腾出国庆前后的秋假,这样既保证总教学时长,又实现错峰休假。”这种“假期平移”的方式,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教学节奏的影响,也符合“不改变放假总天数”的政策要求。多元化的配套服务需要不断扩容与完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洋建议,秋假不能“一放了之”,可参考杭州“免费校内托管”模式,为无看护能力的家庭提供服务。也有专家表示,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可依托实力强劲、资源丰富的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等机构,设计研学课程、兴趣活动。只需通过政策引导整合资源,便能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春秋假期的服务网络。

最关键要打破“教育单打独斗”的格局。熊丙奇建议:“春秋假应至少在地级市范围内统一行动,不能由学校或某个县自主探索;同一省内不同地级市可探索错峰放假;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提供多样化放假服务;推行春秋假应与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联动。”这就需要人社部门加强对企业带薪休假的监管,让家长有时间陪伴孩子;文旅部门可推出亲子旅游优惠政策,释放消费潜力;社区需强化托管服务能力,形成“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格局。唯有多部门形成合力,才能让秋假从“教育政策”升级为“社会工程”。 本报记者 马丹 王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