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最近才有秋日的体感,可二十四节气中属于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已经悄然来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韩燕副主任医师说,霜降时节天地之气,由秋燥渐转为寒凉,阳气收敛、闭藏,阴气渐盛,此时养生的核心在于“外御寒、内润燥”,通过合理调摄,使阳气得以固护、阴津得以濡养。
近来,市民感受到了气温“大跳水”。医生提到,霜降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冷空气将越发频繁,市民稍有不慎便容易受寒,寒邪易从皮毛、经络侵入,易诱发或加重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等疾病,因此防寒保暖尤为重要。
霜降常有“早晚冷、中午热”的特点。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即穿多层薄衣物而非一件厚衣服,便于气温变化增减。避免中午热时出汗、傍晚降温时受凉。
韩燕提醒,市民首先要注意颈部保暖。颈后有“大椎穴”,为阳气汇聚之处。外出时可围上围巾,防止寒气直入,引发肩颈僵硬、感冒等问题;再者是要注意腰腹保暖——腰为“肾之府”,腹为“脾胃之所”,受寒会导致腰痛、腹胀、腹泻、痛经等。注意夜间睡眠时盖好腰腹部。此外要注意膝关节保暖,老年人或有关节病史者,要特别注意膝盖防寒,可适当使用护膝加以防护;最后是要注意足部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应尽早穿上保暖的袜子,袜子高度至少能包裹住脚踝,睡前可用温热的水泡脚。
霜降时节,气温骤降、空气干燥,寒燥夹杂,最易伤肺耗津、损脾伤阳。韩燕建议市民饮食调养应以润中带温、平补为主,既滋阴润燥,又温阳护脾。
医生建议,多吃润燥养阴之品。梨、柿子、柑橘、百合、银耳、鸭肉、南瓜、莲藕、板栗、芝麻、蜂蜜等,能滋阴润肺、健脾养胃,缓解皮肤干燥、咽干口燥。其中,柿子被誉为“霜降果”,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但因其性寒且含鞣酸,不可空腹食用。
韩燕说,霜降节气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睡前可以热水泡脚以缓解疲劳;可通过郊游、登山、赏菊等活动舒缓心情,但不宜过度劳累、大汗淋漓。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