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三言两语 智慧快餐 收敛心神避免“悲秋” 天圆地方博弈长 鸡子粿 小生态 海盗与海侠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5-10-26

鸡子粿

谢震霖

葱,过去按撮卖,如今是附赠的寻常物。但谁能忘记,那位“菜花甜妈”用普契尼的调性唱出的《送你葱》,从市井的视角形容当年的消费变量。

在绝大多数菜肴中,葱只默默扮演配角——一点葱末、一勺葱油,一把葱花;提香却不争主位,又因价廉,而被摁在调味的辅佐席上。葱仿佛早已“天命有归”。

但浙江兰溪人偏不认这个理。

在那儿,有款小吃豪放不羁,竟用巨量的青葱作主要馅料,裹入薄皮,灌蛋油煎,成就了一道令无数食客专程奔赴的“鸡子粿”。

“鸡子”即鸡蛋,“粿”为米面。深究其名,明显带有历史的烙痕。在三饥两饱的年代,凡与“蛋”沾边的食物,多半是为了“价增一顾”。

瞧,面点师傅正在目不斜视地揉面、擀皮、包馅,手势如行云流水。皮必须极薄如纸,透光不破,靠的是数年如一日的功夫。馅子除有少许肉末外,真正的主角,则是青白交织的大把碎葱,将粿坯塞得满而不溢,并还留一小口不收,宛如画作留白,预伏着下一步的精彩。

油烟升腾的摊前,渐渐围满了人,本地人外地客皆有,眼神都投向同一口锅。

粿坯开始入锅,文火慢煎。待底微黄,便到了关键时刻,打匀的蛋液,被从小豁口徐徐注入。高温下,蛋液在粿内与葱、肉相遇,产生剧烈的美拉德反应;然后再翻一下面,鸡子粿已煎至两面金黄,出锅飨客。

一口咬开,立刻呈露“绿黄红”三色,辛香而不冲鼻,外皮酥脆有声,馅内松软泌汁。那一刻,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当流水线包揽食品行业的今天,鸡子粿仍固执地沿袭手工制作,不是守旧,也不是清高,而是规避机器无解的细微感知:皮该多薄、葱宜多碎、蛋液几许、火候几分,全凭师傅的手感与经验,是一方风土滋养出的非物质遗产。

不像小笼包、葱油面那样遍地开花,鸡子粿从不是为了“走出去”而生。它生于斯,长于斯,守于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离开兰溪,就难觅鸡子粿踪影。

兰溪地处浙江金衢盆地,四围皆山,中有平畴。这里的人,既如山般坚韧,又似田般开阔。房前屋后种一畦青葱,随手摘用,是日常,也是根本;但他们不甘于庸碌,哪怕最普通的创意,葱也能点化成烹饪的“要角”,以重新定义一味传统小吃的内涵。

鸡子粿暗忖“人离乡贱”的世态,始终采取“飞遁离俗”的生存之道。这,并非守拙于食物茧房,相反是许多同类缺乏的商誉。

因此,它能成为舌尖上的地方志,而深锁于记忆中的乡味。只有那片土壤构成的无形屏障,才完好保存了鸡子粿的殊奇。不仅如此,它用近乎倔强的方式告诉外界:既不为身边电商的抛媚所诱惑,也不为邻乡的“千里香”拓展版图所心动——“我,鸡子粿”,永不离开应许之地,只在兰溪迎客。

这无愧是小吃世界一朵“抱诚守真”的奇葩,为鸡子粿大大点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