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解敏)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贯通长三角的经济大动脉,沿线9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到长三角的48%。为进一步增进协同创新能力,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昨天在普陀区正式启用,首批沿沪宁创新联合体宣告成立,一批聚焦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亮相。
活动现场,沿沪宁创新成果交易会同步开幕,吸引了来自沪苏两地的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交易现场开出首单,上海电科与江苏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达成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估值达800余万元。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如何破除行政壁垒,让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畅通无阻?普陀区率先打造的“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平台正式亮相。
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靳文娟介绍,平台的“揭榜挂帅”机制,通过智能算法为供需双方实现高效匹配。高校与科研院所可在线发布处于小试、中试等阶段的技术成果,企业则可通过关键词搜索,找到所需的技术需求,在线精准对接。
试运行三个月以来,协同创新集市已累计征集有效需求553条,涵盖技术对接与融资等多方面。其中包括,华东电力设计院和南京工业大学已通过平台共同承接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风光火储蓄运”一体化项目。截至目前,首批已有30个项目成功揭榜并达成合作,签约金额超过1600万元。
为确保对接流程顺畅高效,平台还专门组建了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团队,负责对线上需求进行人工优化、审核与初步撮合,以提升合作成功率。靳文娟介绍,技术经理人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从事技术转移的专业人员组成。
他们不仅要掌握前沿科研成果,还需洞悉市场动态与政策导向。首批74名技术经理人,将作为“科技红娘”深入一线,推动技术交流与联合攻关。
活动现场,江苏银行正式发布首款聚合型供应链金融产品——“沿沪宁产业创新贷”。该产品首期锚定“数智健康”产业,为沿线企业提供覆盖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全流程的定制化金融支持。
江苏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贷”产品将金融资源定向导入数智健康产业链关键环节;授信模式采用“直接授信+间接授信”双轨机制,既能满足企业日常运营周转,也能支撑项目建设与大额订单融资需求;评审打破传统报表依赖,融合科技金融评分模型与绿色ESG评价体系,将数据资产、知识产权等“智本”转化为授信依据,重点企业可通过绿色通道实现“一周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