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新华路365号6号楼305,这里是戏剧导演聂晶自己的工作室。最近,每到周六,她都在这里给“我们爱演戏”白领戏剧社排练即将在浦东文化馆演出的作品《宠物》。成立12年的“我们爱演戏”剧社是上海最大的非职业戏剧团体,核心成员就有五六十个。这些年来,他们不仅复刻经典,还推出自己的原创作品。他们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又反哺给市民,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鲜活样本。
梦想
存在于聚光灯的内外
聂晶是剧社里为数不多的专业戏剧人。刚刚加入时,她还是一名演员,但现在,她是剧社的导演。大家都觉得做导演太累太操心了。聂晶却说在这份操心当中看到作品一点点完整起来,她感觉很爽。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作品之后,她也真正从一个演员转型成为导演,但依然没离开剧社。一方面,她觉得来自各行各业的戏剧爱好者能带来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她说:“这里有戏可导,就是我留下来的理由。”
如果说聂晶是身在聚光灯下,梦想在聚光灯外,那摄影记者孔明哲就是恰好相反——他的工作总在聚光灯外用镜头记录别人的故事,而他的梦想却是在聚光灯下,让观众看到他的表演。上周五晚上,他工作到凌晨,只睡了三四个小时就来参加周六《宠物》的排练,“热爱就是最强效的兴奋剂。”他说。
热爱
无论60后还是90后
创办“我们爱演戏”的社长是“60后”戏剧爱好者梁勇,对于他的年纪,全社的社员几乎都没有实感。他会穿着一身鲜亮的卫衣,在排练间隙给大家跳上一段活力四射的霹雳舞;他的微信名叫“梁小痴”,《宠物》是他十年前的剧本,写的却是当下最流行的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他说:“我喜欢戏剧,也喜欢跟年轻的戏剧爱好者‘玩’在一起。戏剧舞台上,我们没有‘代沟’。”剧社大都是公益演出,是个光花钱不挣钱的社团。对此梁勇说:“我的吃穿都是够用就行,戏剧是最大的文化消费,就像有人看电影、逛街购物,我这也算是个‘良好嗜好’。”
《宠物》的女主演是“90后”的海洋,虽然差了30多岁,但也管梁勇叫“痴哥”。在学校的时候,她是戏剧社的社长,毕业之后也一边参与各式各样的戏剧活动,一边给戏剧社的学弟学妹帮忙。她进入“我们爱演戏”,是因为“这里的大家真的在享受创作戏剧的过程”。她说:“这里没有社长、没有前辈,都是‘同好’,这份热爱很纯粹。”
治愈
爱好就是生活的动力
副社长徐敏杰2017年加入“我们爱演戏”时,连一场话剧都没看过,是“陪朋友来玩的”,没想到一玩就是8年。徐敏杰的本职工作是工程师,他回想起自己入社前,一切都围着工作打转,生活只有压力。加入剧社后,这个“门外汉”买票去现场,还在线上看视频,看了无数的戏。
徐敏杰还说:“戏剧拯救了我。”前几年,他的母亲确诊癌症,亲人离世的阴影笼罩着他,只有在每周排戏的几个小时里,他才能把大脑放空,完全从现实抽离,沉浸在戏剧世界。靠着这个爱好的支撑,他才逐渐走出了那段“至暗时刻”。
像“我们爱演戏”这样的非职业戏剧团体在上海还有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热爱与坚守,是城市文化活力的微观注脚。当城市文化土壤足够肥沃,大众对文艺的热爱与表达欲,便能生长成照亮生活的繁花。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