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临髡残垂竿图(中国画) 文学的节奏与书法的笔墨 弄堂里的井 喝咖啡的故事 品醅糕,思母情 诗是一种邀约 决斗,咖啡康塔塔
第13版:夜光杯 2025-10-30

诗是一种邀约

蒋一谈

中国古诗词和现代诗,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诗是一种邀约,一种邀请。你走进那个语言和意象空间,你被触动了,你可以说你读到了一首好诗。

我们知道,诗离不开想象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力,但是,具体到一首诗的写作,想象力只是一个起点。你会有自己的阅读审美观。审美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审美才能把一个人(读者和写作者)的日常生活经历,变成个人的生命体验。

举个例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的内容很平常,就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身为读者,我们会感叹,李白将平常的内容写出了壮阔感和思乡感,眼前的情景有多壮阔,思乡之情就有多沉郁。事实上,前面的六句诗在为最后的诗句做看似自然的铺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才是这首诗的诗眼。“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俯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仰视,俯仰之间,情绪万千。“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李白有意用高举高打、非常突兀的诗句牵引读者的视线,之后让思绪突然下坠,归入沉郁的思乡和送别之情。

中国古诗词语言的最大特征,就是简约素直,除了用典之外,语言上没有弯弯绕绕。从这一点而言,当代一些汉语诗,因为受到汉语翻译体表达的长期影响,语句的叠加度较高,远离了汉语言的本真之美。无论古诗词还是现代诗,它们都离天真很近,功力深厚的诗人,离深刻的天真很近。

再举个例子,当代诗人宋炜的作品《登高》:

我在峰顶观天下,自视甚高;

普天之下,我不作第二人想;

日出只在我眼中,别无他人看到;

日落也是我一个人的:

我走出身体,向下飞,

什么也触不到。

我才是世上第一个不死的人。

诗中的“我”并非单指写作者本人,这首诗的审美空间因此变大。大家都登过山,也在峰顶伫立过,这首诗的内容因此显得平常和亲近。这首诗的文字简约素直,不多一字,也不可少一字,诗句的选择和走向既自然又老辣,毫无隐藏,也无须隐藏。

我觉得这是一首梦境感怀诗。一个人在梦里的勇气有多大,在现实生活之中,他可能很虚弱、很孤独、很沮丧、很无助,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在寻找暂且忘记现实的力量,他在梦境里找到了。一个人只有在梦里才有最大的勇气。“我走出身体,向下飞”这句非常重要,没有这句这首诗就会很平常,诗意的蕴藉会差很多,而最后这句“我才是世上第一个不死的人”,其实是那个“我”在梦醒之前那一刻的最后低吟,所谓的勇气差不多快消散了。

古典诗和现代诗,都是语言的艺术。写作者要在读者熟悉的语言里写出让他们不熟悉的构思和感觉。古人说,圣人不相。所以,在写作诗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用语言包装自己。诗不是解释,而是呈现;进一步说,诗是那种可视性的存在,能让模糊的事物变得清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