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馆时,大家最关心两件事:恐龙是怎么复原的,能不能让它们复活?”为期五天的“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日前在沪拉开帷幕。来自美、英、日、法等国20余位全球顶尖古生物学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及科学教育大咖齐聚沪上,在探讨恐龙研究前沿动态、先进技术应用以及科学传播创新路径的同时,围绕公众最感兴趣的恐龙话题,逐一拆解来自远古地球的科学盲盒。
在古恐龙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是绕不开的关键研究者。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被称为“恐龙院士”。比起复原,“复活恐龙”显然更让人心动,可徐星直言,这件事没那么简单。“目前来看,用古化石中的DNA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那样来复活恐龙,这个路径可能走不通。”原因很直接——古DNA“存不住”太久,“古DNA是一门新兴学科,古DNA领域甚至诞生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是现在的研究认为,古DNA只能保存在有限的一个地质时间阶段。”
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全球古生物学家和前沿生物技术的科学家们在共同努力:有学者在恐龙化石里发现了蛋白质片段,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复活所需的数据。“虽然比DNA好一些,但是数据量有限,目前看可能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方案。”
据介绍,科学家们开始结合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发育生物学等一系列最新的生物技术,寻找从复原到复活恐龙的各种可能性。徐星院士大胆畅想,博物馆里复原的恐龙形象、习性等是有十分严谨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研究,如果再结合层出不穷的现代生物学技术,未来或许真能有新突破——基于对恐龙的科学复原和科学认知,再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未来是有可能“制造”出活着的恐龙。“这个制造是打引号的,它跟远古的恐龙有些差别,但是外形上或者是行为上也许是很近似的。”
徐星院士笑着说:“100年或者200年后,如果看到一只类似于霸王龙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我是不会感到惊讶的。”在他看来,古恐龙研究就像一场跨越亿万年的“对话”,从复原到探索复活,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的助力,更离不开一辈辈科学家的科研接力。
中国恐龙研究已历经百余年,几代古生物科学家的积累让中国站稳了世界前沿。如今中国已是“世界恐龙研究中心之一”,物种发现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在古恐龙研究各关键领域贡献突出,比如鸟类起源研究等。特别是,中国恐龙化石研究更是世界最主要的贡献者。“我们在理论综合建树方面还需努力,期盼新一代恐龙研究学者能成为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的引领者。”徐星院士说。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