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世荪
让上海人发ren或reng的音比较别扭,因此凡表示丢、掷、抛、掼等动作时不说“扔”而说入声的“do”(音近“督”),《上海方言词典》写作“厾”:厾篮球,厾手榴弹。上海人说“厾脱”,即扔掉;“厾脱货”,喻指无用之人或物;“厾厾掼掼”“东厾西掼”形容乱放乱扔,不当回事;“厾煤球”或“厾烂山芋”,意为把污蔑之辞抛向对方。
虽说用得热闹,但“厾”曾是个有争议的字。该字出现不迟于明代,然而古代字书、韵书多不收入,包括收字达四万七千字的《康熙字典》。因此,急用之下也有人将之写作“笃”。
还有一个上“叔”下“石”的字,《集韵》注为“都毒切,音督,落石也”;清代乾隆年间的《吴下方言考》以为:“取石而掷,义小同”,胡文英在考察吴地方言时发现当地人把投掷铁锥称作“do标”,因此觉得用这个字和原义多少有点关联(“小同”)。后来道光年间顾禄在其《清嘉录》中也列有该字,也有类似表述“音笃,落石也,吴语谓弃掷,其义可通”。总之拿来借用,有点勉强合格的味道。
“厾”的出处不详,最早见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且其时是当作语气词用的。一百零三回:“拆开纸包,看那银子,果是雪厾”;说管营张世开给了包银子让王庆买张好角弓,王庆拿回去验看,发现果然是雪白的纹银呀!这个“厾”就是个感叹词。此外,被例举较多的出处是清代戏曲《缀白裘》中的对白:“你厾两个老人家”;“厾”在此表示“们”,是苏州方言的记音。直到明末清初,戏曲《翡翠园》中明确把“厾”当作“扔”用:“难道小子与翠娘几番冒险相救才厾拉水里勿响哉耶?”意思是把救命之恩扔在水里,连响声也没有。
就是这个曾被挪来用去的生造记音字,被吴人、沪人坚持使用,其作为“扔、丢”的含义已被《汉语大词典》当作通用词义收录。上海话大部分是传承自古代汉语共同语;同时,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多重因素,也有以当地产出的词语反过来影响共同语、甚而被吸收入典的情况。新创字“覅”是这样,外来词“沙发”是这样,“厾”应该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