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在沪苏浙一带,土豆被叫作洋山芋,学名都叫马铃薯。一个“洋”字,足以说明它是外来品种。在西南地区还有叫它洋芋的呢。在全国各地,土豆播种和成熟的时间各不相同,但易种易藏易运的特点,使它在一年四季都能成为菜篮子里的常备货。
叫洋山芋,肯定是为了拿它与山芋区别开来。上海人吃山芋基本上就是烘山芋、山芋汤和山芋干,生吃也蛮脆甜的。洋山芋不能生吃,但做菜的花样可多了,切块红烧、切丝爆炒、炖汤的、咖喱的、葱烤的、凉拌的、油炸的,还有捣成泥的。从大排档到星级酒店,菜单上几乎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而且,它还可以与绝大多数荤菜和素菜搭配,时而当主角,时而跑龙套,都能做出变幻莫测的佳肴。
吃惯了国产土豆,在澳大利亚的超市里面对五颜六色的洋山芋,真的令人有点懵,连价签上的名称也至少有五六种之多。问也问不清楚,只得买回去逐个吃了再说。后来发现,红皮白肉的土豆适合做沙拉;皮和肉都是黄颜色的,炖或煮更好吃些;还有一种表皮和果肉都是白色的,肉质很细腻,简直是为做土豆泥而长的。
本地的洋山芋虽然品种比较单一,但一点也不影响它的受欢迎程度。曾经在许广平整理的菜单中看到过鲁迅爱吃的土豆炒腊肉,荤素相得益彰。只不过,像石光荣和胡毅那样把拳头般大的土豆烤熟后蘸盐巴吃,现在恐怕很少有人会有那样的“激情”了。倒是那些比葡萄稍微大些的小土豆,包在锡纸里烤成香辣味的,成了一道热卖的农家菜。
我们餐桌上的很多蔬菜、水果、调料都是海外引进品种,译成中文时不是加个“胡”字、“番”字,就是加个“洋”字。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食物来源,也拓展了汉语的词汇。那么,除了洋山芋,你还能说出多少带“洋”字的果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