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也阳
转眼大舅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半了。近日,我去看望住在干休所里90岁高龄的大舅妈,听她讲述两人相伴近70年的爱情故事后,感动不已。
1949年初,16岁的大舅参军,后在上海驻军司令部任机要参谋。大舅妈1936年生于北京,父亲早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52年暑假,16岁的大舅妈带着妹妹乘火车去南京看望父母,对面坐着身着军装、从北京执行任务返沪的大舅。大舅被端庄文静、细心照顾妹妹的姐姐吸引,默默记下了她校徽和折扇上的名字。大舅妈也对这位英俊军官心生好感,但那个年代的少女羞于表达。下车时,两人只是相视一笑。一个多月后,大舅凭记忆寄出一封信:“我们曾在火车上面对面坐着,你对妹妹的照顾让我十分羡慕,很想认识你。”收到信的大舅妈既兴奋又紧张。在军人备受尊崇的年代,她思考再三,决定见面。那次相见,糖没吃、水没喝,大舅妈便返校了。此后通信半年,因闺蜜劝说“相隔太远,未来难料”,大舅妈中断了联系。
可思念难抑。过了一段时间,她主动写信恢复交往。大舅欣喜若狂回信,后来每次到北京都抽空相见。再后来,大舅妈去南京探亲,大舅也赶到南京。两人同游玄武湖,漫步倾谈。午饭时,大舅点了一桌菜,大舅妈却一口未动——心想女孩子不能随便吃别人的东西。直到出了饭店,大舅买了冰棒,她才吃了一根。走到大舅妈家门口,大舅才鼓起勇气说:“等一下,也不握个手啊!”这是两人第一次亲密接触。那晚,躺在父亲准备的竹床蚊帐里,大舅妈心潮起伏;返回驻地的大舅也久久难眠。第二天,大舅妈向父母坦白恋情。很快,大舅上门拜见,得到了认可。
恋爱4年后,他们1957年在上海结婚。没有婚礼、新衣,大舅向领导借了50元钱买喜糖告知战友。婚后生活清贫,食堂5分钱的菜两人分着吃,去南京路都是步行,饿了只花一两分钱买蚕豆。大舅妈婚后第一次回南京,母亲带她做了件灯芯绒上衣,临别时又塞给她30元钱。回到上海,她用这钱买了煤炉锅碗,学会了生火做饭。
2015年,大舅妈80岁大寿,恰逢结婚58周年,家人为他们举办纪念活动。当晚我思绪万千,想起参军时大舅妈专程到码头相送,想起女儿在上海时受到她的呵护,随手写下:“本是天上嫦娥妹,乘车巧遇翩少年,玄武湖畔心从军,六十佳话竟颂扬。”第二天诵读时,真情打动了在场每个人。这张手稿,我珍藏至今。
每次聊起大舅,大舅妈总会说:“这辈子很幸福,假如有来世,还会嫁给他。”今年她90岁了,我想在她生日时再次诵读那首诗,表达我深深的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