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言昭
1984年年底的一天,我父亲丁景唐家的电话铃响了。
父亲听完电话,满脸是喜悦和兴奋,对我说:“陈沂同志受邀,到浙江省武义县去参加纪念潘漠华烈士牺牲五十周年,让我带你们一起去。”“那太好了!”
那时我正在跟父亲研究左联,说到潘漠华,我知道1922年他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成立了“湖畔诗社”,是我国最早的新诗社之一,他们四人因此被称为“湖畔诗人”,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朱自清曾评说过他们四个人的为人、诗风:“潘漠华氏最是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却嫌味儿淡些。”
就这样,父亲带着我、丁言勇和爱人孙丽敏与陈沂伯伯一起坐火车前往浙江。当时他们坐包厢,我们几个小孩坐在普通车厢。没过多少时间,陈沂的秘书韩冰过来,说:“首长请你们过去。”
走进包厢,看见父亲正在与陈伯伯聊天,看到我们,陈伯伯连忙说:“过来坐。”他知道我在木偶剧团任编剧,问:“最近在创作什么戏啊?”我说,“我写的都是小狗小猫小白兔,写给小朋友看的。”他笑了说:“那好啊,小朋友就喜欢看童话,我虽然上了年纪,也爱看童话呀。”
是啊,我记得他曾来看过我们剧团演的《红宝石》。这个剧目在1980年曾获上海首届戏剧节演出奖。
我们聊着聊着,火车已经到站了,下了车,陈伯伯与父亲和我们几个拍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还留在我这里呢。
潘漠华的家乡在武义县坦洪乡上坦村,火车站下来后,必须坐汽车才能到达。天下着雨夹雪,气温已降到零下好几摄氏度了,汽车在泥泞的山道上吼叫着,我们的心颤抖着,回想当年,潘漠华同志英勇牺牲于天津狱中……
透过玻璃窗,迷迷糊糊地看到村头黑压压的一片,车驶近一看,路旁站满了男女老少。他们的脸冻红了,手冻僵了,但仍在风雪里站立着。他们以主人的身份迎接远道而来的烈士的同学、战友、朋友。那天来宾有汪静之、吴力生、杨纤如等,真是十里河堤十里人,十里人啊十里情。这些年届七八旬的老人,有的在青年的搀扶下走,有的走路困难,如汪静之,一个小伙子干脆背着他往前走。却见陈沂伯伯一个人步履稳健地走着,韩冰在旁边随着。
这天是1984年12月21日,第二天纪念潘漠华烈士牺牲五十周年的大会正式召开,会开得非常隆重,陈伯伯和其他一些同志都发了言。第三天陈伯伯因市里有事,就与我们大家告别,没有参加后面的活动。
现在陈伯伯和父亲都已离我们而去,但我们的合影照留在我的身边,看到照片,就会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