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我们都听说过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几乎在同一时期,南宋还有一位抗元英雄。他和文天祥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中状元,官至监察御史,后任参知政事,又因为同样顽强抗击元兵,最后以身殉国。这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名叫陈文龙,事迹详见《宋史·忠义传》。
陈文龙是福建兴化人。公元1268年,陈文龙考中状元,然而他的学而优则仕之时,却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危难之秋。公元1276年,元军逼近福州,陈文龙得知福州失守,立刻自掏腰包,散尽家财,招募士兵,死守兴化城。此时的兴化,腹背受敌,已成为一座孤城。可是当时全城的士兵还不满一千人,这仗可怎么打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文龙一面发动兵民守城,一面在城外囊山寺前设伏,骄横的元军轻敌,长驱直入兴化,当进入囊山脚下时,遭到陈文龙军队的突然攻击,被杀得尸横遍野。陈文龙率兵打了一场大胜仗,挫败了元军的锐气,大大地增强了人们抗元的信心。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陈文龙还制作了两面大旗,一面写着“生为宋臣”,另一面写着“死为宋鬼”。这两面大旗立于军门之前,每次巡城,就由士兵扛着作为前导,鼓舞斗志。元军见屡攻不克,几次向陈文龙劝降,陈文龙不为所动。元军没办法,就抓住了陈文龙的亲家,胁迫他写信劝降。陈文龙大义断亲,他焚毁书信说“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
后来,陈文龙因寡不敌众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呵斥:“速杀我,毋害百姓”。元军百般折磨陈文龙,陈文龙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他视死如归,开始绝食,写《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一诗与次子诀别: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之后,陈文龙被押到杭州,他要求拜谒岳飞庙。当他以孱弱之躯蹒跚进入岳庙时,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悲绝,气绝而死,年仅四十六岁。
这首宋诗的开篇“斗垒孤危势不支”,表明了兴化军守军所面对的战争形势的艰难,元兵大军压境,自己独守孤城,局势艰危,难以支撑。“斗垒”可见营垒的小而弱,弱小的营垒与庞大的元军,其力量的悬殊、形势的险恶不言自明。但是,诗人并没有被严峻的形势所吓倒,“书生守志定难移”中一个“定”字足见诗人坚韧不拔的志向。忠义气节、知难而进、穷且益坚、拳拳爱国……溢于言表。
“自经沟渎非吾事”化用《论语·宪问》中孔子与子贡评论管仲的话“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表明自己以为国立功为志,决不做无谓的牺牲,引出下句“得死封疆是此时”描绘了诗人作为封疆大臣,守土有责,天经地义,进一步抒写了诗人志向宏远,为国捐躯的决心。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表明诗人誓死的决心。“衅鼓”,以血涂鼓的间隙,因以祭之,叫作“衅”。诗人说,宁可自己被敌人杀死,自己的血被用去涂鼓,也决不投降。“须信”表达自己宁死不屈、决不投降的坚定操守。“未闻”二字,写得慷慨激烈,使人感奋。尾联两句,从国破写到家亡,“一门百指”“沦胥”诗人一家十口表明全家相继死难,仍然不足以动摇诗人以身殉国的决心。“唯有丹衷天地知”这片碧血丹心,可贯天地。
疾风知劲草,国危见忠臣。后人把陈文龙与岳飞、于谦合称为“西湖三忠肃”,不仅因为他“文章魁天下”而状元及第;更在于他疾恶如仇、关心民疾、忠贞报国的操守和精神。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陈文龙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爱国思想陶冶出来的民族英雄,正无愧为“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