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熏拉丝走了,不送!
第93版:专栏/假装专家 2020-03-23

熏拉丝走了,不送!

沈彬

沈 彬专栏作家

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Columnist

一场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定位。我们,需要重新解读我们与其他动物的关系。痛定思痛,可得好好管住这张乱吃的嘴了!

对上海的食客来说,熏拉丝不能再吃了!目前,上海金山区枫泾古镇景区中的熏拉丝已全部下架。

“熏拉丝”就是熏癞蛤蟆,原本是上海周边地区的一道传统地方小吃,癞蛤蟆经过去头扒皮、酱料腌渍、烟熏火烤之后,就走上了台面。记得多年前去枫泾的时候,沿河的店铺上,满满当当都是黄橙橙的熏拉丝铺子,被整整齐齐地摆得满盆满锅,癞蛤蟆两条精壮的大腿兀自朝天。相信能给远道的客人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原来上海大都市还有这么“贝爷”的地方。

其实,吃青蛙和癞蛤蟆这事违法,已经有很多年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听《滑稽王小毛》的广播剧里就有禁止熏拉丝的宣传,想不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熏拉丝还是没有禁掉,甚至一度成为江南不少古镇的招牌。

老实交代,我其实之前也吃过,这东西也谈不上多美味,只是人的“食色之欲”总是存在的,嘴上说不要,舌头却难免很诚实,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忍不住唾液就开始分泌了。

我的一个动物保护专业出身的朋友,也和我谈过这个事,不管是大学期间带回寝室做标本的动物的肉,还是进行野外科考时在老百姓家里“蹭”的一些猎物肉。舌头上也是沾过野味之后,心里难免对自己的职业操守产生质疑。这不是故意黑我的这位朋友,而是想告诉大家吃野味儿这样的陋习,在我们的社会心理当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好在社会总是在“纠结”当中进步,呈波浪式的上升,社会生态文明水位像春水一样在涨。

早先版本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在介绍动物时,往往是基于“生物资源”:可以驯养用来驮运货物、肉可食用、甲壳可以入药、角可以做装饰品……而不是强调动物本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记得,之前,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老馆坐落在延安东路上,因为布展比较陈旧,反而像琥珀一样保存了1980年代的生态教育的局限性。我是2011年最后一次进老馆的,当时博物馆在很多动物的介绍中,不忘强调:这种动物能不能被人“利用”?能派什么用?益兽还是害兽?显然,这种理念已经与当代生态文明格格不入。

在过去,我们谈到动物的时候,总绕不过去一个“吃”,总绕不过去一个“用”字,如果一个动物既不能吃又不能用,嗯,那要保护它干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公众,逐渐认识到野生动物和人类一样是生态圈的组成部分,人类要放弃“利用本位”的致命自负,才能拯救地球、拯救我们自己。

无论如何,这次把“地球村”搅得天翻地覆的新冠肺炎,是一次社会集体痛定思痛、痛改前非的好机会。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如今的上海滩什么样的国际美食吃不到?老饕们不必再去纠结吃了几十年的、那种不上台面的“野味”!如果非要说,青蛙需要有什么对人有益的“功能”,那肯定不是给大家献上两条健硕的大腿,而是告诉大家:原来大都市里也可以有这种有趣的“纯野生动物”。

熏拉丝走了,不送!

新冠肺炎,是一次社会集体痛定思痛、痛改前非的好机会。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