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5日 星期六
佟瑞欣:我想用电影告诉未来的人
第22版:战疫中的她实力 2020-11-30

佟瑞欣:我想用电影告诉未来的人

阙政

佟瑞欣还发起了“申声传情” 的项目,并亲自朗读了发表在《新民周刊》上的一篇文章:《“落日余晖医生”还珍藏了另一张照片》。

和梁波罗老师在一起。

话剧《日出东方》排练。

“我们可以用我们带力量的笔,带温度的声音,来传播力量与温暖。”

记者|阙 政

“大疫当前,文艺界无法横刀立马去前线担当请命,但我们可以用我们带力量的笔,带温度的声音,来传播力量与温暖。”

11 月17 日,上影演员剧团团长、知名演员佟瑞欣参加了由新民周刊社和上海市妇联联合举办的“2020 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疫情期间,佟瑞欣的角色从 “电影人” 变身为“朗读者”,带领上影老中青三代演员们为抗疫做了不少工作,但他却说:“我今天是来向医护人员表达感激的,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恢复了正常节奏,让我们又能回到舞台,回到摄制组。”

“电影人” 停工,“朗读者” 上线

2020 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佟瑞欣也不例外。原本他已和家人做好了过年的度假安排,突然接到航班取消的通知,很快,国外疫情肆虐,正在英国留学的女儿回国艰难,疫情最令人恐慌的时候,佟瑞欣出门回家都得换衣洗澡……压抑、紧张、焦虑,“我想我和大家一样,都经历了不平凡的2020 年”。

上影演员剧团位于武康路,平日里这是一条繁华、热闹又有情调的上海小街,但是今年1 月底,当佟瑞欣为了录制抗疫歌曲来到这里时,却发现街景变得如此凋敝和荒凉——“街上没有人烟,我坐在阳台上看着眼前空荡荡的武康路,忽然听到有人在喇叭里喊:各位居民请注意,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出门必须戴好口罩……我听着那个遥远的声音,看着那个人孤零零的背影,真像看电影一样,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这个镜头至今烙印在我脑子里。”

佟瑞欣年轻时曾在武汉话剧团工作过,眼看自己奋斗过的地方成为疫情的暴风中心,他坐不住了——可是,手头的工作全部停摆,大家都在居家隔离,也无法聚集起来拍电影,身为电影人,还能怎么办?

他想到了,可以做一个“朗读者”。很快,由佟瑞欣和朱木乔创作的诗朗诵《风雨中的守候》完成了——

“你们是默默无闻的邮递员,

陌生的爱通过包裹结下邮缘。

你们是无影灯下的白衣天使,

一根根银针颂唱着你们的奉献。你们是疾病防控的学者专家,埋头搞科研是为了将魔爪斩断。实时追踪,准确报道,

为了无数个他们的心愿。

口罩面具,医疗设备,

凝聚了十四亿同胞的情长谊深。十字街头,大桥下面,风雨中守候,只为疫情的不再蔓延。你们本可以说一声‘今天我休息’,

你们却守护了这座城市不夜的一天又一天。

……”

“当时疫情非常严重,我就在家里面,让我爱人用手机帮忙录音。” 这篇诗朗诵在上影演员剧团平台发出后,被全国多个平台广泛转发——《中国民主同盟》《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学习强国”、“澎湃”、“光荣绽放”、“星

时代”……但佟瑞欣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武汉应急广播电台”的转播:“当时我就听到非常震撼的一句:武汉应急广播电台,生命阻击战——给我感觉真像进入战时一样。”

抗疫一线的医护与战士,火神山雷神山加班加点的建筑工人,穿梭驰援的快递小哥,全国各地的凡人善举……参与“抗疫战”的人们都被写进了这首长诗。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诗歌中还被“植入” 了许多电影片名——《月随人归》《今天我休息》《燃烧的港湾》《小街》《邮缘》《十字街头》《烛光里的微笑》……都是上海电影制片厂脍炙人口的佳作。显然,这是佟瑞欣和他的同事们在表达电影人的心意。

不只是佟瑞欣,上影演员剧团的其他演员们也心急如焚,也在行动着——女演员傅冲直接捐款60 万元,对她来说不啻为一笔巨款。演员陈龙当时正在横店影视基地,疫情一来既无法拍摄又无法离开横店,但他仍然去组织买口罩、防护服捐出去。“我们剧团的演员都是单纯又善良的。” 佟瑞欣说,“我当时创作这首《风雨中的守候》,也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跟我一起来发声音,表达出上影的艺术家们对武汉前线志愿者的致敬和感谢。”

佟瑞欣为《风雨中的守候》选择了《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因为“这不是武汉的事,而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事。”而曾经在武汉工作过的他,也立刻联系了从前的同事,促成了上影演员剧团与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一次特殊的合作——诗朗诵《我们是来自武汉的朋友们》,也是一次没有观众的云演出。尽管演员们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炫目的灯光,但上影厂的演员们却与来自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合作——80 岁高龄的梁波罗,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国家一级演员王诗槐、佟瑞欣、田海蓉,与来自湖北武汉的国家一级演员路羽、邱玲、周锦堂、冷佳华等一起,呈现了一次饱含深情的演出。

20 封前线来信,“申声传情”

1 月31 日,上影集团召开视频会议,号召上影集团创作板块要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多方面收集素材,聚力开展影视精品创作,书写抗击疫情的英雄壮举,反映抗击疫情的动人事迹,弘扬广大疫情防控工作者的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

从哪里收集素材呢?佟瑞欣想到了《新民晚报》,疫情暴发以来,他曾在《新民晚报》上读到种种感人肺腑的新闻、看到普通人身上绽放的时代光芒——医护英雄熠熠生辉,而快递小哥、赶制口罩的工人、清洁工人面对疫情也同样在做着他们的贡献。

于是,佟瑞欣在演员剧团内发起了一个名为“申声传情”的项目,在新民晚报社领导的支持下,选取了《新民晚报》和《新民周刊》上的20 篇报道文章,以“来自前线的信” 为主题,请到20 位上影演员剧团的艺术家进行朗读——牛犇、梁波罗、达式常、王诗槐、马冠英、崔杰、龚雪、奚美娟、宁静、何赛飞、田海蓉、陈龙……老中青三代齐声响应,每天录制一期。

“这20 封前线来信中,有护士给丈夫的信,有家人给前线医生的信,有快递小哥的口述,也有家人给战士们的信。我们就把这些信分给适合朗读的演员,比如王诗槐老师就念了一封父亲的信。” 佟瑞欣说,“读这些信的时候,有很多人流泪了。演员宁静一开始领到一封十分悲切的信,她考虑了一下,还是请求换一封信来朗读,因为觉得太悲了,还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带给听众更多的希望。”

80 岁高龄的梁波罗朗读了《新民周刊》的报道《快递小哥搞定金银潭医护难题:我送的不是快递,是救命的人啊!》;牛犇老师朗读的是《新民周刊》的报道《凌晨四点半我第一个接到“蓝天战士” 许鹏出事的电话》;何赛飞朗读的是《新民周刊》的报道《儿子去了抗疫医疗一线,这是对他永生难忘的历练》……这些报道之所以感人肺腑,是因为当时《新民周刊》推出了抗疫当事人口述专题,全部采用第一人称口述形式报道,因此读来格外充满切身体会。

而佟瑞欣自己朗读的,也是曾经发表在《新民周刊》的一篇文章《“落日余晖医生” 还珍藏了另一张照片》——今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刘凯医生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张“落日余晖” 照片刷屏,那张医生推着病床上的患者一起看夕阳的照片,照亮了人们阴霾多日的心。《新民周刊》采访了刘凯医生,才得知这位病床上的老人过去是乐团小提琴手,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喜欢唱歌。上海医疗队刚接手时,老人病情非常严重,不与人交流,拒接家人的电话。老人家住得比较远,家人送生活用品不方便,医护人员就承担起照料老人生活的任务。拍照的那一天老人病情好转,需要做CT 检查看看恢复的情况。做完检查回病房的路上,正是夕阳余晖满天,刘凯医生就问老人家要不要停下来看看太阳,老人说,好——这一幕被一位志愿者用手机记录下来,就此定格。而刘凯医生收藏的另一张照片更是感动人心——那是一位病人在纸上写下所有救治和照顾过她的医护人员的名字,刘凯医生也在其中。病人说:“你们都穿着防护服,每个人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下了每一位治疗护理我的医护人员防护服后的姓名。”

这个故事曾令佟瑞欣深深感动,如今经过他的朗读和二度创作,刘凯医生照片背后的故事也走进了更多听众的心中。

这是20 期“申声传情” 的最后一篇文章,朗读完毕后,佟瑞欣又特别录制了一段音频,深情地对他的同事、对故事里的主人公、也对“申声传情” 的听众表示感谢,他说:“我要感谢牛犇老师,感谢梁波罗老师,感谢达式常老师,他们三位都是80 岁的老人,我还要感谢上影演员剧团老中青三代演员,感谢每一位参与者,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参与者都在用自己最好的声音来传递这些真实故事里面的真情。不过最想感谢的还是我们朗读的这些文章里的主人公。说到底,是这场巨大疫情里的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打动了读者与听者,是他们让我们看到微弱却坚持的人性的光亮。今天无数个勇敢者站出来,站在我们前面,他们离疫情最近,离家人很远,他们守护陌生的生命,有的却失去了生命,这些我们不经意或曾擦肩而过的普通人,就是今天我们‘申声传情’要致敬的人,因为你们是我们时代的光芒!”

虽然演员剧团每一位参与者都对这个倡议一呼百应,其实实操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几位80 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不太会使用录音软件,演员剧团办公室主任严琳就一个个上门去拜访,帮助他们录制。“由于给大家的文章都是以电子版的形式发到手机上,老师们没法打印出来看的话,就得一边看手机上的稿子,一边又要用手机录音,比较难操作,有些老师甚至就先把整篇稿子都背下来再录制,这么大年纪非常不容易。” 严琳告诉记者,“节目播出以后收到很多听众的留言,都说特别感动,还有不少信笺的主人公也听到节目,找到我们演员表示感谢。”

正如佟瑞欣所言,在万众一心的抗疫取得成果后,生活又逐渐恢复正常。最近,他正忙着排演上影演员剧团老中青三代共同创作的原创大型史诗话剧《日出东方》。“我说句发自内心的实话,疫情最紧急的时候,我们演员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是我想,人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的时候。”

他有一个愿望,希望等疫情过去之后,创作一部电影,将抗疫中的故事搬到银幕上。“很多故事都给我触动,比如一个大连的小伙子,本来在武汉旅游,结果因为疫情回不来,就在那里一直做义工,照顾别人,他的故事就特别生动。我们收集这样的素材,就是想将来能够拍成电影。2020 年我们所经历的这一切,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那些声音,比如武汉应急广播电台的声音,那些画面,比如医护人员在机场宣誓出征的画面,在急诊室救治病人的画面,穿着防护服、脸上被防护镜刻下烙印、满脸流淌着汗水的画面……我们都不会忘记,我希望将来我们通过影片把这些珍贵的画面留下来,告诉未来的人,2020 年中国人经历了什么。” 佟瑞欣说,“从前看到国外那些讲传染病的电影,都只当是恐怖片看,没想到恐怖片有朝一日变成真实的了,所以我想,将来电影拍出来,除了感动之外,也一定会带有警醒和反思。”

佟瑞欣

上影演员剧团团长、民盟上影支部主任委员,上海公益微电影节发起人兼创办人。代表作有《长征大会师》《儿女情更长》《谎言的诱惑》等。在《长征大会师》中饰演的毛泽东,不仅正面展现了革命传人的豪情壮志,又细腻而不失大气的刻画了扭转乾坤的伟人形象。他恬静、随意,追求一种安静的生活,被称为“上海好男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