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面向未来,攀高行远
第14版:封面报道 2021-10-18
专访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

面向未来,攀高行远

金姬

梅兵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在7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原党委书记严凤霞(右一)、张济顺(左一)、童世骏(左二)前往华东医院看望110岁的老书记施平(中),五位书记同框祝愿:祝华东师大,生日快乐,越办越好!

高水平师范大学需要致力于高水平的、综合性的学科建设,以支撑一流的教师教育。

记者|金 姬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师大人,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用她的话说,她见证并感悟着校园从丽娃河畔扩展至樱桃河岸,学校从国家“211”“985”工程高校跻身于“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这是一路不平凡的历程。

《新民周刊》:华东师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从成立之初到如今这70年,在师范教育方面的愿景、人才培养是如何为了服务国家战略而与时俱进的?

梅兵:1951年的10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要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奋斗”的目标,3天后,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开学。可见我们这所学校的诞生,对于新中国的建设,对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责任是极重大的,任务是极光荣的。

在新中国初期,我们主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形成了独立设置的三级师范院校体系分别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格局,在短时期内实现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作为三级师范院校体系中的领头羊之一的华东师大,到1959年,就被中共中央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那时候,国家对华东师大有着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和期待,即主要培养师范院校的师资,所谓的“师范之师”,我们也是新中国最早举办师资培训研究生班的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七十年的办学历程,是党的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动缩影,凝聚了几代教育工作者对中国特色教育强国之路的不懈探索,展示出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壮阔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党组的部署,进一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养成教育为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改革方向,为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华东师大方案。

华东师大地处上海,在苏州河畔孕育成长,在扎根和服务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我们牢记“国之大者”,以“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使命和责任,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比如,学校在坚持为全国各地培养师范生的基础上,今年又面向刚脱贫的832个县招收“优师专项计划”师范生进行精心培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学校在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及海南等地开展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在四川凉山、云南丽江及贵州等地开展组团式帮扶,在教育综合改革、师资培训、科学研究等领域深化区域创新合作,积极探索更高质量、更全面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新路径。

《新民周刊》:华东师大不仅是一所师范类高校,更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上海四所985高校之一。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东师大有哪些优势和特长?华东师大希望培养怎样的人才?

梅兵:前面我已介绍了华东师大在组建之初就有着扎实的综合性学科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华东师大已形成了文理基础学科优势彰显、信息学科等应用学科后发强劲、包括心理等在内的教育学科持续引领、智能教育等交叉学科跨越突破的发展格局,已成为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同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正稳步踏上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面向未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与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方向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保障。这是因为,高水平的师范大学不仅仅体现在拥有一流的教育学科上,它保障培养出来的教师懂得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还体现在拥有一流的文理基础学科上,它保障培养出来的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并处在知识的最前沿;也体现在拥有高水平的艺术、工程等学科上,它保障培养出来的教师拥有卓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等等。因此,高水平师范大学需要致力于高水平的、综合性的学科建设,以支撑一流的教师教育。

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华东师大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培养亲华友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国际人才。如果要说有什么特质的话,或许可以用我们刘佛年老校长的话来概括:有创造精神、有开放态度、有面向未来的眼光。我希望民众在谈到华东师大时,认为这是一所创获智慧、陶熔品性、勇担民族与社会发展使命的大学。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践行的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新民周刊》:今年是建党百年,华东师大独特的红色资源,对于贵校的党建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怎样的效果?

梅兵:华东师大办学建校历史中有着丰富且独特的红色资源,已成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比如,今年1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中,110岁的施平、100岁的胡友庭都曾担任过华东师大的党委书记。“难不倒、拖不垮、打不败”的新四军精神在华东师大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师生进行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前身学校之一大夏大学校友郭大力历尽艰辛翻译《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故事,更是激励全校师生要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精益求精干好工作。像这样的资源还有不少,比如恩格斯《反杜林论》首个中文全译本作者吴亮平,高尔基《海燕》等作品的翻译者、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外交官戈宝权,《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考古学家“秦俑之父”袁仲一等等,都是华东师大或者华东师大前身学校的校友,他们追求真理、献身工作的事迹已成为师生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今年国庆期间,我们又去看望了施平老书记,这位110岁的新四军老战士亲笔给学校题词“越办越好,教育强国!”,令我们备受鼓舞。

《新民周刊》:在70周年的历史节点,华东师大下一个十年的规划乃至更长远的战略是什么?或者说,梅书记心目中华东师大的美好未来具体是怎样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华东师大正在或者计划做哪些工作?

梅兵:2021年是非凡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一年。站在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和华东师大建校70年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为“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做出持续性贡献。

我心目中华东师大的美好未来,就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践行新时代华东师大三大核心使命,即“通过教育模式的深刻转型,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使命,“提供改变世界的新力量源泉,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社会等多重意义上的永续发展”的“发展”使命,“参与建立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体系,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的“文明”使命。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统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三大工程;在校庆70周年之际,发布并实施“卓越育人纲要、通识课程纲要、卓越学术纲要”三大纲要。通过“卓越学术”牵引“卓越育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