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一名六年级的学生通过“空中课堂”学习。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未来,免费在线课程会越来越多,类型也会越来越丰富。
主笔|姜浩峰
如今,许多“宝藏老师”的课在互联网上走红。但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大学生或成年人的科普内容。于是,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提出:“有没有适合我们孩子的内容?”
答案显然是:有的。近日,教育部推出了一个在线学习的平台,名字叫做“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这个APP上面有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在内的,所有科目的所有课程,每一节课都有老师的讲解,课后还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非常的方便和实用。
尤其“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其文件中还特别提出,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肯定还不知道网络上竟然有这么多免费的资源,即使有的人听说有这些内容,也会因为是免费的,而对其价值产生怀疑。”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黄友初如是说。作为教育部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黄友初向记者透露,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未来,免费在线课程会越来越多,类型也会越来越丰富。
不能全都是课堂教学翻版
“走向诗和远方”,这是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今年曾进行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尽管都在大成都的范围内,可赵蕤并没有从郫都区赶往双流区的活动现场。作为友爱何家场小学校长,赵蕤在线参与了此次活动。
“互联网带给我们农村学校许多方便。”早在2019年,还在郫都区竹瓦小学任校长时,赵蕤就曾告诉记者,位于四川农村地区的学校,特别渴望与大城市的优质学校进行交流。除了希望派出老师到大城市优质学校学习以外,赵蕤当时就感到,可以将一些优质的网络课程引入郫都区的农村学校。
三年下来,愿望初步达成。郫都区不少学校通过引入网课,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补充。甚至,郫都区负责帮扶的、位于郫都区以西500公里的道孚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和甲斯孔中心校,也都能接收到优质网络课程。
毫无疑问,网络拉近了边远地区与大城市之间在信息接收方面的距离。譬如有的边远地区的学校,教师可以直接点开“学习强国”,直接在课堂上使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中的“课程学习”。特别是在语文、英语的朗读发音等方面,这些网络平台课程,给边远地区师生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在黄友初看来,网络课程不能全都是课堂教学的翻版。“现在的网络课程,不仅在内容上要丰富,形式上也要丰富,既要有课堂教学的翻版,也要有与课堂教学不一样的,或者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做到的。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思路,能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需要选择教学素材和教学场景,设计出一系列在内容上相对完整、在时长上相对较短、在形式上较为多样的视频课程。”黄友初表示,“这种网络课程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这将会是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因此现在的网络课程所扮演的不仅仅是替代性教学,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赵蕤对此颇为认同。在四川省内,双流区西航港实验小学的学生,与郫都区友爱何家场小学、竹瓦学生,在成长背景方面有所不同。而道孚县的藏族孩子的学习需求,与郫都区的汉族孩子又不尽相同。简单的没有互动的课堂翻版,有千篇一律之嫌,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黄友初认为,适合在课堂上使用的网络课件,应该是那种短小的“微课”。例如,以某一个学科知识点的讲解为一个视频,一般15分钟以内比较合适,每个视频的内容相对完整。当然,也可以是这个知识点的历史文化、易错形式和分析、趣味性和拓展性的内容等。这样的微课,不仅可以供教师在课堂上选用,更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例如,在数学学科网课录制中,可以制作一些诸如符号怎么来的,除了十进制还有哪些进制,数学在生活的哪些地方原来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等类型课程。在语文学科中,则可以制作一些诸如讲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古诗词中都有哪些流派,一些文学作品的课外鉴赏等课程。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都很有作用。”黄友初说,“这样的话,既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微课观摩,也可以让某个方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这种品种的丰富性,选择的便捷性,也是目前在线课程该与之前的电视大学课程的重要区别。”
当然,免费网课还可以包括一些艺术欣赏类的课程。“除了这些以外,特长生的培养也很关键,一些国家有专门的英才教育体系。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让一些有学科或艺术特长的学生,先学一些内容。当然,要符合自愿的原则,而且每个视频时间不宜过长,这既有学习心理的考量,也有身体健康的考量——主要是保护视力。”黄友初向记者解释道。
与培训机构之竞争
今年9月开学以来,一些地方曝出有家长害怕未来报班机会减少,而提前囤教辅、囤网课,甚至有人为此购买大容量硬盘,其实就表现了一些家长的焦虑。
针对此类现象,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回应称:完全没有必要担忧。培训材料不是越多越好,要优中选优,精中选精,不要大量囤积未经审核的辅导材料,要把减轻孩子课外负担作为首要目标进行考量。
黄友初向记者解释道:“‘双减’政策后很多家长比较焦虑很正常,毕竟人才选拔的机制还没有明显的变化,学科考试的成绩还依然唱主角。家长的这种焦虑也给了培训机构机会,他们有的改为了线上,有的还变换形式进行线下辅导。”
在黄友初看来,只有把免费在线课程建设好,才能更好地让培训机构的学科类课程培训退出,让“双减”政策得到真正的落实。在线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包括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内容的选择、类型的丰富、授课和制作质量的提升等。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后,也可以开发一些交互性强的微课和游戏性学习,增强在线学习的趣味性。而这些,根本不是个别教师靠一己之力所能够达到的,不仅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有关部门能牵头,有顶层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管。
补差与提高都该规范化
事实上,“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学有余力的学生也需要关注。
“这些人才往往将来就是各领域的精英。”黄友初说,“因此,我们的网络课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完善。将来网络课程建设需要规范化、专业化。要有整体的规划,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体现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特征,也要符合学科的脉络体系。”
但不论是提高还是补差,黄友初认为,他们在学习网络课程时都要遵循自愿的原则,“这种自愿应该是基于学生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教师和家长仅仅是进行一些指导。我们也可以利用大数据,例如每个学生一个账号,通过他们长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特长和不足,推送一些他们所需的课程。其实一些网络游戏的思路可以借鉴到教育中,不但儿童,大人也比较喜欢玩游戏,说明这里面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例如,排名、成功体验等,这些其实都可以运用到在线课程的建设中”。
黄友初认为,网络课程与“双减”之前的课后学科类补习应该有较大的区别。“课后学科类补习,无论是线下的还是在线的,大多是实时的、交互的,针对性较强,虽然学生的学业压力会增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效果会更显著,当然这种效果更多体现在考试成绩方面。”黄友初说,“由于免费课程普及性较广,绝大多数课程会是点播式的,针对性只能依靠大数据和课程内容的丰富,这方面我想后续会越来越完善。”
记者走访多位教育领域专家,他们普遍认为,国家之所以要出台“双减”政策,无非此前的课后学科类补习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业负担,给学生和家长都造成了较为强烈的焦虑感,这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过度的补习、攀比式的补习,也导致了补习的异化,异化为简单的应试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育人。孤立知识点的强化、机械性训练成为了主流。这些都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体系性的知识观,看到的都是骨骼,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也必然缺乏学习兴趣和学科情感,难以培养较高的创造力。网络课件能否解决这些问题,目前看,尚待观察。
“免费网络课程对师资的要求更高,因为他需要更强的适用性。我觉得首先需要有整体的规划,就同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也可以录制不同风格的、不同难度的教学视频,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而录制课程的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最好能在团队中不断打磨。”黄友初说,“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教学中,十分注重师范生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是优良传统,当然要继续保留。在‘双减’政策下,我们对师范生培养体系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我们希望未来的教师,不仅要能上好线下课,也要能较好利用网络课程,有机会的话,能够录制更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