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谈风雅》 陈歆耕著 作家出版社2021年2月
书中的文章多以一个独特的角度,描绘出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其不为人所熟悉的另一面的画像。
撰稿|田逸凡
既然书名为《何谈风雅》,那便以“风雅”二字入手来品读。“风雅”一词源自《诗经》,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因《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故孔夫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汉代文学家班固在其《东都赋》中也写到:“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往往以“风雅”精神为内核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感情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从“风雅”二字来看,便可以去猜想和初窥书中的内容。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便为其雅致而精巧的装帧所吸引。后翻开书页,看到陈先生在开篇时提笔写下的自序,更有独特的理解。抛开诗文原意不谈,作者以徐渭笔下的“老翁”自喻,希冀在神往的书海里泛舟,非钓“寒江雪”,而钓一种“心远地自偏”,在“车马喧”的环境中寻找悠然自得的意趣。作为本书万千读者中的一位,我甚是欣赏作者对于读书的态度:“书海泛舟,因生命的长度所限,我知道永远也抵达不到彼岸,小船儿只能是划到哪里算哪里。向何处去,往哪里划,皆漫无目标,随心所欲,无固定计划。也不给自己施加任何压力,把自己弄成一个移动的书橱。”对于自主性阅读来说,一旦有了目的,读起书来也便有了压力,使得这件事情本身变得不那么快意。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反而会在摸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想,也正是这样的心态使得书中的内容会让读者感到眼前一亮。
《何谈风雅》是陈歆耕先生长时间来所撰写的历史文化随笔的结集,也是多年潜心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书中所选人物都是知名度高的文人雅士,前人对这些大家已有很多评论和鉴赏,因此写出特色不是非常容易的事,但这本书体现了陈先生对历史上一些文人的独特感悟,在诗意的通达解释中将表现艺术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的人生理念态度清晰地凸显出来。书中的文章多以一个独特的角度,描绘出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其不为人所熟悉的另一面的画像。例如陈先生在书中第一篇讲到的柳永。我们提及柳三变,常常会想到他的《雨霖铃》,想到他的“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惋惜他在仕途上的怀才不遇。而书中却以反方向的视角,讲述为什么柳永写颂词却走了“霉运”。书中也讲到了苏轼,在我们眼里,苏东坡一直是以一个大文豪的形象出现的。但是陈先生在阅读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苏轼本身也有一些做法有可商榷的地方,他的人格也并不一定是完美的。探寻历史真相的“硬核”,赋之以激情飞扬的文字“冠饰”,让本著的“文”与“质”抵达高度融合的境界。从而与同类写作者相比,显出其高人一筹之处。
最后借用明代大家方孝孺的一句诗做结:“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对人情世态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察之后,凝聚于自己的笔端,不受前人的束缚,写出来的作品才是好的。就让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带读者去领略,究竟“何谈风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