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国际化:华东师大的硬核软实力
第32版:封面报道 2021-10-18

国际化:华东师大的硬核软实力

金姬/高曼

上海纽约大学2013年首次招生,在华东师大校园开学。

位于华东师大校园内的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多个联合实验室。

2007年,华东师大与法国高师集团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第一届博士生武愕(左一)的科研成果刊发Science后,在法国实验室的合影。

华东师范大学-海法大学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入驻紫竹国际教育园区。

如今的华东师大,与来自五大洲的300余所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伙伴关系,开展师生交流交换与双学位联合培养,共建联合研究平台与重点学科工作站等实质性合作交流内容。

记者|金 姬 实习生|高 曼

上海最国际化的大学是哪一所?

根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HE)今年9月发布的2022年度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在国际化程度(International Outlook)这一方面,70岁的华东师范大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三、上海第一。

华东师大能有如此靓丽的国际化成绩单,与其多年的全球布局分不开。国际化,也成为这所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硬核软实力。

开放办学:把纽约大学“留”在上海,绽放精彩

今年9月,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经济学与商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正式成为上海纽约大学联聘教授。这是上海纽约大学(以下简称“上纽大”)自2012年成立以来迎来的第三位诺奖得主,师资力量堪称豪华。

值得一提的是,萨金特教授还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数学联合研究中心。作为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办大学,上纽大正是由华东师大和美国纽约大学合力打造而成。如果把上纽大看作一个9岁的中美混血儿,是华东师大和美国纽约大学共同的孩子。

这两所中美高校的“跨国恋”源于2006年——当时,纽约大学在华东师大设立了上海中心,每年接收纽约大学本科在读学生来上海学习,学生在上海中心就读课程取得的学分可以自由转回纽约大学总部。这样的合作促成了双方后来的“联姻”——2007年,纽约大学开始与华东师大联合筹建上纽大。

“纽约大学对上海纽约大学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质量负全责。”2020年卸任的上纽大首任校长俞立中曾是华东师大校长,他回忆上纽大的筹备过程时表示,当时中国的高校正面临着质量提升的迫切要求,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就是希望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引进世界一流的教学资源,探索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校长为法人代表,是由华东师大指派,理事会通过,和另一位中方的副校长共同关注办学方向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国内教育体制的接轨,加强中美办学双方的沟通。

据悉,上纽大51%的学生来自中国、49%的学生来自五大洲70多个国家;教授全球招聘,全英语授课。因为要授予中美两个学士学位,所以在课程体系、师资质量、教学资源和学术评估等方面必须要满足中国学位的基本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华东师大基因的上纽大,也在科研合作方面与华东师大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上海纽约大学城市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博士生导师关成贺,也是华东师大客座副教授。他曾于2016-2019年在哈佛大学教书,选择上纽大是因为在数字化城市转型的时间点,纽约大学的全球网络会给研究城市的学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数字经济的中心,上海也成为了城市科学发展的绿洲。“这种机会有很多层含义,有教书的含义,也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含义。”关成贺告诉《新民周刊》,上纽大教学科研组织架构灵活,不但能很快适应新的机遇,还能引领科研机构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在教书、做科研的同时,有一种“科研创业”的感觉,所以机会就非常多。

这么多的机会,也跟华东师大有关。关成贺表示,上纽大因为是一所比较新的学校,开始是以教学为主,科研创新这几年开始突飞猛进。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科研本地化还是对科研基金的申请,都是通过和华东师大的合作,助力上纽大科研从起步到腾飞。

与此同时,上纽大和华东师大的老师们也形成了合作科研的良好氛围。关成贺就和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达良俊合作了不少项目。例如通过手机数据去制定城市的绿地资源,把城市大数据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关成贺和达良俊研究的领域结合在一起。而这样的“跨界组合”在上纽大和华东师大还有不少。

如今,9岁的上纽大也被寄予厚望。

9月16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调研上海纽约大学时指出,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希望上海纽约大学更好发挥开放办学优势,为城市发展导入更多国际资源、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孕育更多创新成果、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在浦江之畔绽放出新的精彩。

联手法国高师,培国际科研人才,育中法文化使者

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数学科学学院的资料室里珍藏着一套经典的著述——《布尔巴基(Bourbaki)》。黄色封皮,法语书就,微微泛黄的纸张留下了岁月流逝的痕迹。数学领域的研究者们都知道,“布尔巴基”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数学家的笔名,在上世纪中叶,他们用最严格的方式来重写整个现代高等数学;布尔巴基的创始者五人全部来自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巴黎高师”)。

始创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巴黎高师坐落在拉丁区先贤祠附近,自创办以来,尤其是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巴黎高师在知识体系的生产和人才培养方面令世界瞩目,被誉为“法国思想家的摇篮”。200多年来,巴黎高师为法国培养了无数杰出的教师人才、数百位法兰西学院院士、13名诺奖得主、14名菲尔兹奖获得者。

与法兰西共和国几乎同龄的巴黎高师,是集科研与文教于一体的高等学府,为科学工作培养人才,为教育系统和国家行政单位、企业、事业机构输送人才。这也是华东师大的办学对标。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华东师大就同巴黎高师建立了交流。历任校长都访问了巴黎高师,并派出一批高级访问学者赴巴黎高师进修与合作研究。

2001年10月华东师大50周年校庆之际,巴黎高师、加香高师(2018年起更名为巴黎-萨克雷高师)和里昂科学高师(2010年,原里昂科学高师、里昂文学与人文科学高师合并为里昂高师)三所大学校长代表法国高师集团(ENS-group,是由法国仅有的四所国立高等师范学院组成的联合体)访问华东师大。通过本次访问,中法双方明确了合作办学意向和总体思路。这样的合作办学也得到了法国驻沪总领馆的关心和支持。

2002年7月,华东师大时任校长王建磐率团访问巴黎高师、加香高师、里昂科学高师、里昂文学与人文科学高师,正式签署了“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简称“中法项目”或“PRoSFER”)的合作协议。4个月后,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复,标志着中法项目正式启动。

在2002年7月访问期间,巴黎高师时任校长于杰(Gabriel Ruget)曾问王建磐校长“可知道高师最著名的数学家?”,答案就是布尔巴基。于杰校长在随后的回访中,便将这套“布尔巴基”赠给了华东师大。如今,珍藏在华东师大的十册“布尔巴基”著述成了中法合作交流的重要见证者。

2008年开始接触中法项目的华东师大研究生院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官员刘晓玲告诉《新民周刊》,中法项目定位在硕士和博士层面的联合培养,“一篇论文、一次答辩、两位导师、两个博士学位”是其特色。合作领域聚焦基础学科,分别是化学、物理、数学、欧洲问题研究。在硕士培养期间,法国高师派出教授来华东师大授课,同时项目聘请专门的外教教授法语,让同学们为博士期间赴法联合培养提前做好学术、语言、心理等各项准备。在达到该项目硕士学业的培养要求后,中法项目毕业生可获得由华东师大及法国四所高师校长共同签署的结业证书。

根据华东师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法语区项目官员刘小燕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3月,中法项目共有115名同学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毕业生中,近80%的同学选择在国内外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就业,如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巴黎大学等,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基础学科研究领域里的新生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中法项目也延续了华东师大的传承优势。如第九届物理专业博士生黄坤(华东师大-巴黎高师联合培养)是第一届物理专业博士生武愕(华东师大-加香高师联合培养)的硕士生学生。回国后的黄坤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如今是华东师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像他这样的优秀毕业生在中法项目中比比皆是。

法国的留学经历,也对中国的青年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法国巴黎高师学习期间,黄坤在实验室遇到了来自法国、墨西哥、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青年精英,导师十分注重交流,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我现在带学生,也不关办公室门,希望他们有什么事就直接敲门进来找我讨论。”黄坤表示,自己现在是华东师大的博导,也有学生询问中法项目,他就像当年武愕老师一样给出专业建议,希望中法项目可以给华东师大的青年学者照亮前方之路。

国际合作项目遍地开花

除了上海纽约大学和中法项目这两个明星项目,如今的华东师大,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杜伦大学、以色列海法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等来自五大洲的300余所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伙伴关系,开展师生交流交换与双学位联合培养,共建联合研究平台与重点学科工作站等实质性合作交流内容。

以高度注重创新的国家——以色列为例,华东师大先后与本·古里安大学、海法大学、霍隆理工学院、艾瑞尔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进行交流互访,开展联合科研和学生交换项目。

2015年,《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正式签署,随后华东师大和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共建的“上海-海法国际研究中心”在华东师大揭牌。海法大学(University of Haifa)是以色列北部最大型的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上海-海法国际研究中心”是中以之间在上海设立的第一所学术研究机构,双方的研究人员将共同发起和推进相关重大创新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在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和交流。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海法大学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正式成立,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方面结出了硕果——已有7名华东师大学生纳入联合研究院进行博士层面的联合培养,已获批的国家级中以联合科研项目共4项。

站在建校70周年的新节点,华东师大将继续以开放、包容、共享的态度,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国际化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助力科学研究,支撑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全球影响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