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格拉斯哥当地时间11月13日19时04分,路透社兴奋地发布消息说,记者询问中国气候问题特使解振华“协议是否会通过” 时,解振华竖起了大拇指。
联合国格拉斯哥第26届气候变化大会上的气氛,此时到达了最令人忐忑的一刻。
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后,控制全球变暖进程形成了基本框架。但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大肆搅局,退出了协定,致使协定一直未能形成有意义的实施细则,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能否把这份协定推进下去,就看格拉斯哥会议能否达成实施协议。
19时23分,大会主席、英国内阁大臣夏尔马宣布:“现在到了决定的时候了。” 也就是说,即将进行表决。
19时40分,印度环境部长突然打断了会议进程,要求更改即时进行投票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相关条款。有媒体看到,夏尔马的声音变得哽咽,“好像要哭了”。
印度在最后一刻提出,要修改协议中一个关键词:将各国加速“逐步淘汰”(phase out)煤炭,改为“逐步减少”(phase down)。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国赞同。经过紧急磋商,各方同意修改。修改后的协议继续进行表决。
20时许,夏尔马激动地敲响了木槌,宣布这份历史性协议表决通过。会场内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与会代表们欢呼雀跃,拥抱并击掌庆祝来之不易的成果。
这确实是难忘的“格拉斯哥时刻”。经过了26年26次大会艰难磋商,其间经历了无数跌宕起伏,此次来到格拉斯哥的就有世界190多个国家将近4万人,经过反复磋商谈判,终于成功签署了协议。
“格拉斯哥时刻” 的到来,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控制气候变暖的目标,是要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候升温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的2摄氏度内,力争实现1.5摄氏度内,而如果不控制的话预计会达到3.2摄氏度。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是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但由于各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特别是气候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后大规模无序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大责任。英国作为蒸汽机发明国,是最早大规模排放温室气体的国家,美国多年来一直是石油煤炭使用的第一大国。为此,要求发达国家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的经济支持,但这笔款项从未足额兑现过,加剧了格拉斯哥谈判的复杂性。
事实上,会议刚刚开始没几天,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使许多人对达成协议感到失望。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伦敦时间11月10日,中国与美国在格拉斯哥达成并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双方承诺继续共同努力,并与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联合宣言的发布,“忽如一夜春风来”,一扫格拉斯哥会场上的沉闷与失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为此说,这再次表明,中美可以在国际重大问题上进行合作,中美合作可以办成很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大事,为多边进程注入正能量。
正是在中美合作的引领和鼓舞下,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快速进展。
“格拉斯哥时刻” 的意义在于,这是史上第一个逐步减少煤炭使用的国际协议,并为将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规划了可实施的路线图。大会完成《巴黎协定》的规则手册,意味着《巴黎协定》的目标仍可能逐步达成。
“格拉斯哥时刻” 表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了建设性的积极作用,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强调考虑各国国情,切实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格拉斯哥时刻” 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在场记者看到,关键的 13日傍晚那一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是和美国总统特使克里一起走进会议厅的,两人边走边谈,克里还扶了一下解振华手臂。
一家外媒14日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协议达成的最后时刻,三位要员聚在一起深入交谈。
他们是:解振华、克里、夏尔马。
朱国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