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对话中共静安区委书记于勇:让静安成为令人向往的消费中心
第39版:封面报道 2022-10-17

对话中共静安区委书记于勇:让静安成为令人向往的消费中心

应琛

静安区委书记于勇。摄影/周馨

近年来,静安始终把提升服务能级、增强城区功能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在“调度全球”“服务全球”“买卖全球”等方面持续用力。

记者|应琛

地理位置优越的静安,是上海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些年,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过程中,静安不断书写新篇章,为其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近日,静安区委书记于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畅谈了他心目中的卓越城区、人民城区。

《新民周刊》:提起静安,您最先想到的会是哪几个关键词?

于勇:静安地处上海最中心,始终与上海发展同步同向,并在上海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一直站在最前列,是最能代表上海、最具上海特征的地区之一。2015年,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作出了原闸北、静安“撤二建一”重大战略决策,这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

现在的静安区,经济实力雄厚,商务商业繁荣,社会事业发达,城区品质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关于静安的关键词,我想至少有这样几个:

一是“红色静安”。党的二大在这里召开,首部党章在这里诞生,党的一大和二大共同完成了建党任务;毛泽东、周恩来等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静安现有100多处革命遗址旧址和纪念场馆……这些都是静安的光荣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红色始终是静安最鲜明的主色、最厚重的底色,也让我们这座城区持续充满生机活力。

二是“国际静安”。作为上海最早开埠的地区之一,静安一直引领着这座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风气之先。改革开放以来,静安也是上海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尤其体现在吸引外资、总部机构、国际消费等方面。

三是“美好静安”。“国际静安”不是高冷的,而是有温度的。静安是上海最早创建成功并一直保持至今的全国文明城区,市容环境的市民满意度测评始终名列全市前茅。在很多人心中,“静安区”就是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当前,我们正着力把物质与精神、民生与民主、共建与共享更好统一起来,让工作和生活在静安的人们,都能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参与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新民周刊》:过去这些年,静安全面提升了能级,着力推进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于勇:近年来,静安始终把提升服务能级、增强城区功能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在“调度全球”“服务全球”“买卖全球”等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总部辐射。总书记要求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其中总部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上海总部经济的先发地、集聚地,我们持续推动总部经济增能,不仅集聚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本土企业走出去的海外总部,同时推动总部机构将运作范围从中国区向亚太区乃至全球拓展。

二是服务赋能。对静安而言,对外赋能的作用发挥得越强,区域自身发展的能量、能力和能级也会变得越强。我们持续放大静安高端专业服务的优势,深度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辐射和赋能更大区域发展。

三是消费引领。“国际消费”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静安发展的一张“王牌”。在聚焦南京西路世界级地标商圈建设,巩固其上海“第一商圈”地位的同时,我们也着力构筑“全域消费”新态势,注重打造潮流时尚生态链,使静安成为令人向往的消费中心。

《新民周刊》:这是否也是静安经济始终表现出强劲韧性的原因?

于勇:不仅如此,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们扭住招商引资倍增、总部经济增能、重点产业增效、土地亩产增长、重大工程增速和服务效能增优等六个重点,全力实施“六增计划”,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十三五”以来连续保持中心城区第一,区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围绕“重点产业增效”,一方面,要巩固发展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三大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努力培育具有影响力和显示度的高端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培育发展数据智能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三个新兴产业、潜能产业,特别是主动对接和服务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重点打造“百万方、千亿级”的市北国际科创社区。目前,重点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比重超过80%。

围绕“土地亩产增长”,我们希望形成特色鲜明、多点开花的空间格局,特别是把城市有机更新作为发展重点,“点面结合”加以推进,在腾笼换鸟、提高密度、提升效益上下功夫。“点上”,推进张园保护性开发以及中信泰富、锦沧文华等楼宇升级,让“黄金地块”体现“黄金价值”;“面上”,正在研究走马塘、北郊站等区域的转型规划,向存量要空间,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新民周刊》:您刚才也提到,“静安区”在很多人心中是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相信卓越城区的打造,也离不开一流的社会治理。

于勇:近年来,静安在发展上走在前列,群众对美好生活也不断提出新的更高需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精细化管理是静安的一张特色名片。我们在全市率先开展“美丽家园”“美丽街区”建设,从区内246条道路、785个小区的具体实际出发,逐一细化制定具体指标和操作规范,形成“一路一策”和“一小区一方案”,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区环境。比如,在南京西路地区已达到“席地可坐”水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用“家的客厅”的标准实施精细化管理,并率先将机场、宾馆、商务楼宇等的“室内标准”运用到南京西路的“室外环境”。

《新民周刊》:“十四五”时期是静安基本建成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的决定性五年。接下来,静安将开展哪些工作,真正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落到实处?

于勇: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努力谱写静安发展新篇章,努力成为上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地区。

首先,围绕高质量发展,静安将紧扣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强化“四大功能”、打响“四大品牌”、发展“五型经济”等重大战略任务,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展现更大作为。

其次,围绕高品质生活,静安会每年研究确定并深入实施一批民心工程,不断推动加装电梯、零星旧改、成套改造、乐龄养老、便民就餐等工作走深走实,满怀真情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根据区域人口动态发展趋势,持续扩大多领域、个性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最后,围绕高效能治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静安提出的“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要求,坚持硬件改善与软件提升“两手抓”,努力使静安的城区空间更加精致、城区环境更加优美、城区功能更加完备。全面推进治理数字化,持续深化“两张网”建设,打造更多“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强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城区治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安全预防体系、城区应急体系、治安防控体系等的建设,以系统性防控守牢城区安全、社会安定的底线。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