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梅兰芳的上海情缘
第66版:世界这一周·人物 2022-10-17

梅兰芳的上海情缘

王悦阳

青年时代梅兰芳。

梅兰芳代表作《贵妃醉酒》。

“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记者|王悦阳

1894年10月22日,代表着中国戏曲艺术至高典范与审美标杆的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诞生于北京。

在其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梅兰芳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熔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等。“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上海,第二家园

很难说梅兰芳是在哪一年成的名。因为,他并非因为某出戏的轰动而一夜成名,他生命中的“大红大紫”,完全是靠自己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艰辛走出来的。也正因为此,观众便更难准确界定出他成名的具体时间——有人说是1921年,因为那年他与“国剧宗师”杨小楼创演了至今风靡不衰的《霸王别姬》;也有人认为是1927年,因为当时北京《顺天时报》发起了一个名为“新剧夺魁”的票选活动,梅兰芳最终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四大名旦”之首;但最多的一种说法,还是在1913年,因为梅兰芳的首度赴沪演出,令他得到了“寰球第一青衣”的美誉……在曾经那个“京派”“海派”纷争不下的纷乱局面下,独具慧眼的梅兰芳选择了将其人生最重要的一段岁月留在了上海,因此,他的一生,也注定要和上海结下深深的不解之缘。

自1933年起至1953年,梅兰芳在上海定居了将近20年,上海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他的第二家园:若从演出上来看,自他从1913年到1956年最后一次赴沪登台,梅兰芳在上海公演京剧整整21年,几乎把他最美好岁月中的精湛艺术奉献给了上海观众……曾有文章这样说道:“只要有梅兰芳来上海的消息,无处不谈梅兰芳。……梅兰芳既来上海,不去看他的戏,差不多枉生一世。”(《申报》1923年12月21日)

如果说,齐如山的“旧剧改造”是梅兰芳成功的第一箭,那么上海之行无疑是紧随其后的第二箭。在上海,梅兰芳出奇地“顺风顺水”,但保持清醒的他却没有沾沾自喜,相反主动放下架子,积极而投入地去认识、理解、学习独特的海派文化:他与书画大家吴昌硕交上了朋友,并在吴老的影响下钻研起书画来,希望传统文化给自己的京剧艺术以更多滋养;而“海派”京剧的丰富精彩,也让他学习到了许多,在带回北京之后,得以逐渐消化、吸收,成为“梅派”的精华……没有“红透上海滩”的第二箭,很难想象梅兰芳可以射出“访美访苏”这样高水准的第三箭。在他之前,不知道有多多少少的京城名伶来过上海,但无论怎样都不曾融入这个城市,而梅兰芳却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广收博取,出了大名,成了大事,奠定了自己在全国剧坛的地位。也正是有了上海之行,梅兰芳才会动了“去美国”的念头,更没想到的是这看似千难万难的事情,梅兰芳却真真正正地做到了,非但做到,还获得了“博士”的光荣头衔,给国家和人民争得了荣誉。

1933年,为避日伪凌辱,梅兰芳举家南下迁沪,几经选择,最后租下了马斯南路上的一幢中档洋房(今思南路87号),作为全家的安身之所。当时马思南路属于法租界,马路两边尽是高大的梧桐树,密密匝匝,遮天蔽日,秋风一吹,顿时沙沙作响……梅宅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式花园楼房,共四层,虽不豪华却颇为温馨,透着悠闲与舒适。梅兰芳是一个很安静的人,据当年曾经见过他的一位老邻居回忆:每晚演出结束后,一辆黑色的轿车总是轧着梧桐的落叶悄然驶过,慢慢地在87号门前停下,人到中年的梅兰芳依然姿态轻雅地缓缓推门、下车,不发一语地进门……没有前呼后拥的排场,更没有观众粉丝的围观……邻居们过了很久才知道,那条小巷的尽头,竟然是梅兰芳的家。

事实上,梅兰芳在思南路上的生活并非如此平静悄然。许姬传等“幕僚”的追随,言慧珠、杜近芳、李世芳、毛世来等弟子的陪伴,还有夫人福芝芳,子女葆琛、葆玥、葆玖等等,无不令他的生活充满乐趣。然而,梅兰芳仍然常常感到焦虑,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他意识到,他已经和所有中国人一起,无可选择地站在了国家民族存亡的十字路口。激情澎湃的他一口气排出了《抗金兵》《生死恨》两出酝酿着无尽国仇家恨的新编戏,借以弘扬民族精神,号召民众抗日。两剧一出,舆论叫好,群情激昂,每场都爆满,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1945年8月,蓄须明志,辍演舞台多年的梅兰芳忽然从收音机中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顿时喜不自禁,立即从楼上下来,走向他的家人和朋友。当时,他用一柄打开的折扇遮着脸的下部,猛地一下,折扇合拢,只见原来唇上所蓄之须已全部刮掉!几个月后,梅兰芳重新登台,恢复演出,从此正式结束了他在上海为期4年的寓公生活。同年10月10日,梅兰芳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登台杂感》的文章,“沉默了8年之后,如今又要登台了。读者诸君也许想象得到:对于一个演戏的人,尤其像我这样年龄的,8年的空白在生命史上是一宗怎样大的损失,这损失是永远无法补偿的。在过去的一段漫长的岁月中,我心如止水,留上胡子,咬紧牙关,平静而沉闷地生活着,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觉得这战争使我衰老了许多……”这是梅兰芳心声的真情流露。梅兰芳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八载留须罢歌舞(田汉诗)”,为此作出了多么巨大的个人牺牲!

“中国戏剧之三要点”

除了精妙的舞台艺术,作为一代大师,梅兰芳更是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

这三点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中国的京剧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梅兰芳先生的理性阐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沃土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一份难得的戏曲理论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值得后辈深入总结研究。

历史这一周·人物

2005年10月17日,现代文学家巴金先生逝世。

1931年10月18日,美国发明家、企业家托马斯·爱迪生逝世。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1964年10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逝世。

1833年10月21日,瑞典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出生。

1940年10月23日,巴西著名足球运动员、“球王”贝利出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